液晶显示LCD
液晶(Liquid crystal )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它是奥地利植物学家Reinitzer于1888年发现的。液晶在受热后呈液态而冷却后却结晶为固态,这是液晶最基本的特性。但是一般来说液晶还是有三种形态:黏土状层列液晶,棒状向列液晶和胆固醇状液晶,而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采用的是棒状向列液晶。在电场的作用下的液晶分子会做规则旋转90度排列,从而产生透光度的差别,这也是液晶显示的基本原理。
按照LCD显示的驱动原理不同,我们又可以把LCD大致分为扭曲向列(TN),超扭曲向列(STN),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双扫描无源向列(DSTN-LCD)以及快速DSTN(HPA)等,这当中,前面三种是大家最常见的。
扭曲向列(TN)显示屏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逐步上市,主要应用与手表,计算器,电话等普通家电产品中,电子表上的黑白数字显示既是TN显示技术的代表,由于在显示品质和反应速度等方面表现落后,TN已经面临淘汰的边缘。
超扭曲向列(STN)则在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推向市场,在显示原理上和TN大同小异(只是液晶分子扭曲角度更大),TN液晶显示只是具备基本的明暗变化,而STN液晶显示则可以依靠单色显示的基础上增加彩色滤光片的方法显示不同的色彩,因此显示的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被广泛应用到笔记本电脑等大面积显示设备中。不过由于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的兴起,STN已经逐步退出大型化设备,转而以面向手机和掌上电脑等便携通讯设备为主。由于在制造成本上相对低廉,因此为众多中低端手机和掌上电脑所采用。
STN同样有缺陷,在色彩表现,可视角度和反应速度上依然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大屏幕高清晰度动态显示的要求,因此主流的数码设备又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先进的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显示技术。
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显示,是指显示器表层的像素点都由其背后对应的薄膜晶体管来驱动,从而实现对各个像素显示相应色彩的控制,这是一种主动的独立控制像素的驱动方式。由于TFT的每个像素都通过点脉冲直接控制,因而每个节点都相对独立,并可以连续控制,这样在显示屏反应速度和反应色彩方面的表现可以更加优越。
和TN和STN相比,TFT的优点显而易见:显示方面,TFT实现了像素级的精确控制,这使得LCD实现更高色彩更高分辨率显示成为可能,目前比较先进的TFT可以达到16MS以内的反应速度和450:1以上的画面对比度,这些都是STN难以企及的。由于TFT的低功耗,轻薄化和环保特性等优势,在个人电脑领域,TFT LCD显示屏正在向传统CRT显示器发起冲击。彩屏是手机应用的必然趋势,新一代产品中很多都支持65536色甚至是26万色显示,这也和TFT的高对比度,高色彩优势密不可分。
三星在2002年初公布了一项全新工艺制造的LCD显示器件,称为UFB LCD,并率先将其应用于SGH-S108和SGH-T208两款手机中。UFB的亮度和TFT不相上下,而功耗则比TFT更小,售价却和STN差不多。UFB依然属于LCD的范畴,在工作原理上和TFT类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改进型技术。
有机发光显示OLED
上面我们介绍的几种平板显示技术均属于LCD的范畴。诚然,正是LCD液晶显示技术的良好显示水平,低功耗,小体积,低辐射等特色将其推向主流市场而成为数码显示领域的宠儿。但是,除了成本依然过高之外,LCD长期以来也一直受到一些技术性缺陷的困扰:大尺寸LCD良品率依然不高;LCD是利用液晶旋转控制光线输出,先天因素直接导致了LCD可视角度窄的缺点;由于TFT晶体管的主要部分非晶硅的电子迁移速度低,也直接导致了面板像素显示和切换开关的响应时间慢。随着大屏幕广视角显示屏的数码产品的兴起,一种新兴的平板显示技术被各大业内厂商提及,这就是有机发光显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技术。
OLED技术的发展萌芽于KODAK公司:1979年就已经发现了具有发光特性的有机材料。和LCD相比,OLED在显示性能方面优势更为明显:首先,OLED可以自身发光,所以比LCD的亮度和对比度更大,远远超过人眼的视觉观察范围,色彩效果也更好,同时也几乎没有可视角度的范围限制(一般视角可以达到160度);其次,OLED单个像素的响应速度是液晶的1000倍,可以实现更流畅的动态视频表现力;再次,LCD需要背景光源照亮,而OLED只是需要给需点亮的单元加电,所以功耗更小(一般是2-10V之间)。另外,在制造工艺方面OLED比LCD更简单而重量则更轻(核心单元厚度仅为已经厚度的1/3),这更适合于制造小型和微型的数码显示产品。
当然,OLED也不是十全十美。OLED目前最大的不足在于其寿命比LCD短,目前只能达到5000小时左右,而LCD可以达到10000小时,因此,主流专门显示装置比如显示器不适合使用OLED。事实上,相关产品价格依然高居不下也是OLED短期内难以普及的一个原因。
作为平板显示技术中的新兴力量,OLED已经开始逐步使用在相关数码设备上。KODAK发布了第一款采用OLED显示技术的数码相机-EASYSHARE LS633。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更多的OLED会开始进入手机,掌上电脑以及数码影象产品领域。
结语
LCD和OLED显示技术代表了当今FPD技术的主流。可以相信,随着LCD和OLED等等技术在数码产品领域的不断深入,广大消费者将会获得更加舒适的视觉享受和玩机乐趣。
液晶(Liquid crystal )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它是奥地利植物学家Reinitzer于1888年发现的。液晶在受热后呈液态而冷却后却结晶为固态,这是液晶最基本的特性。但是一般来说液晶还是有三种形态:黏土状层列液晶,棒状向列液晶和胆固醇状液晶,而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采用的是棒状向列液晶。在电场的作用下的液晶分子会做规则旋转90度排列,从而产生透光度的差别,这也是液晶显示的基本原理。
按照LCD显示的驱动原理不同,我们又可以把LCD大致分为扭曲向列(TN),超扭曲向列(STN),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双扫描无源向列(DSTN-LCD)以及快速DSTN(HPA)等,这当中,前面三种是大家最常见的。
扭曲向列(TN)显示屏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逐步上市,主要应用与手表,计算器,电话等普通家电产品中,电子表上的黑白数字显示既是TN显示技术的代表,由于在显示品质和反应速度等方面表现落后,TN已经面临淘汰的边缘。
超扭曲向列(STN)则在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推向市场,在显示原理上和TN大同小异(只是液晶分子扭曲角度更大),TN液晶显示只是具备基本的明暗变化,而STN液晶显示则可以依靠单色显示的基础上增加彩色滤光片的方法显示不同的色彩,因此显示的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被广泛应用到笔记本电脑等大面积显示设备中。不过由于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的兴起,STN已经逐步退出大型化设备,转而以面向手机和掌上电脑等便携通讯设备为主。由于在制造成本上相对低廉,因此为众多中低端手机和掌上电脑所采用。
STN同样有缺陷,在色彩表现,可视角度和反应速度上依然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大屏幕高清晰度动态显示的要求,因此主流的数码设备又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先进的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显示技术。
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显示,是指显示器表层的像素点都由其背后对应的薄膜晶体管来驱动,从而实现对各个像素显示相应色彩的控制,这是一种主动的独立控制像素的驱动方式。由于TFT的每个像素都通过点脉冲直接控制,因而每个节点都相对独立,并可以连续控制,这样在显示屏反应速度和反应色彩方面的表现可以更加优越。
和TN和STN相比,TFT的优点显而易见:显示方面,TFT实现了像素级的精确控制,这使得LCD实现更高色彩更高分辨率显示成为可能,目前比较先进的TFT可以达到16MS以内的反应速度和450:1以上的画面对比度,这些都是STN难以企及的。由于TFT的低功耗,轻薄化和环保特性等优势,在个人电脑领域,TFT LCD显示屏正在向传统CRT显示器发起冲击。彩屏是手机应用的必然趋势,新一代产品中很多都支持65536色甚至是26万色显示,这也和TFT的高对比度,高色彩优势密不可分。
三星在2002年初公布了一项全新工艺制造的LCD显示器件,称为UFB LCD,并率先将其应用于SGH-S108和SGH-T208两款手机中。UFB的亮度和TFT不相上下,而功耗则比TFT更小,售价却和STN差不多。UFB依然属于LCD的范畴,在工作原理上和TFT类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改进型技术。
有机发光显示OLED
上面我们介绍的几种平板显示技术均属于LCD的范畴。诚然,正是LCD液晶显示技术的良好显示水平,低功耗,小体积,低辐射等特色将其推向主流市场而成为数码显示领域的宠儿。但是,除了成本依然过高之外,LCD长期以来也一直受到一些技术性缺陷的困扰:大尺寸LCD良品率依然不高;LCD是利用液晶旋转控制光线输出,先天因素直接导致了LCD可视角度窄的缺点;由于TFT晶体管的主要部分非晶硅的电子迁移速度低,也直接导致了面板像素显示和切换开关的响应时间慢。随着大屏幕广视角显示屏的数码产品的兴起,一种新兴的平板显示技术被各大业内厂商提及,这就是有机发光显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技术。
OLED技术的发展萌芽于KODAK公司:1979年就已经发现了具有发光特性的有机材料。和LCD相比,OLED在显示性能方面优势更为明显:首先,OLED可以自身发光,所以比LCD的亮度和对比度更大,远远超过人眼的视觉观察范围,色彩效果也更好,同时也几乎没有可视角度的范围限制(一般视角可以达到160度);其次,OLED单个像素的响应速度是液晶的1000倍,可以实现更流畅的动态视频表现力;再次,LCD需要背景光源照亮,而OLED只是需要给需点亮的单元加电,所以功耗更小(一般是2-10V之间)。另外,在制造工艺方面OLED比LCD更简单而重量则更轻(核心单元厚度仅为已经厚度的1/3),这更适合于制造小型和微型的数码显示产品。
当然,OLED也不是十全十美。OLED目前最大的不足在于其寿命比LCD短,目前只能达到5000小时左右,而LCD可以达到10000小时,因此,主流专门显示装置比如显示器不适合使用OLED。事实上,相关产品价格依然高居不下也是OLED短期内难以普及的一个原因。
作为平板显示技术中的新兴力量,OLED已经开始逐步使用在相关数码设备上。KODAK发布了第一款采用OLED显示技术的数码相机-EASYSHARE LS633。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更多的OLED会开始进入手机,掌上电脑以及数码影象产品领域。
结语
LCD和OLED显示技术代表了当今FPD技术的主流。可以相信,随着LCD和OLED等等技术在数码产品领域的不断深入,广大消费者将会获得更加舒适的视觉享受和玩机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