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china.nikkeibp.com.cn/news/mobi/71732-201408121443.html?ref=wb
[font=Tahoma, Arial] [/font][font=Tahoma, Arial]【日经BP社报道】[/font][font=Tahoma, Arial]“销售额达1.36万亿日元却没有营业利润,由此可见,智能手机的确是一项变动性强的业务。怎样才能在这个领域盈利,正是索尼要努力之处。”[/font]
[font=Tahoma, Arial] 看到索尼2014年4~6月的结算结果,一位机电行业证券分析师道出了这样的感想。令他感到担心的,是索尼明显失速的移动业务。由于智能手机“Xperia”销售低迷,索尼把全年5000万部的销售目标下调到了4300万部。[/font]
[font=Tahoma, Arial] 与此同时,索尼的移动业务全年销售额预期也从1.53万亿日元下调到了1.36万亿日元,营业利润则从260亿日元下调到了零。而且,移动业务的商誉等还有可能出现资产减值损失。[/font]
[font=Tahoma, Arial] 2014年4~6月的索尼智能手机销量已经跌破预期,仅为940万部,同比减少了20万部。上年同期盈利达到126亿日元的移动业务的营业损益急转直下,出现了27亿日元亏损。索尼在中国、南美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销售低迷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中国企业给索尼带来了直接打击。[/font]
[font=Tahoma, Arial]
[/font]
[p=22, null, left][font=Tahoma, Arial]“预期太乐观了”
结果出炉后,索尼首席财务官吉田宪一郎的反省是“预期太过乐观”,遂开始着手调整移动业务的中期计划。并对过去的销售战略进行了重新考量。
索尼决定压缩从高端机型至普及价位兼备的产品线阵容,按照能够维持高档品牌形象的方针,逐一为不同市场制定战略。“不一味追求规模,而是以盈利为重”(吉田),也就是说采用了与拆分后快速扭亏为盈的电视业务相同的方针。
在已经转让的个人电脑(PC)业务、正在通过拆分重整旗鼓的电视业务领域,索尼都有过惨痛的经历,虽然最初顺利建立起了高档品牌的地位,但随着价格骤跌、产品沦为大路货、竞争日趋白热化,业务逐渐陷入了亏损状态。倘若在各部门中销售额最大的移动业务重蹈覆辙,对于正在推行结构改革,以期重振电子业务的索尼而言将会是一次重大打击。
采取在智能手机领域主打高档路线的战略后,在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成熟市场上争取换购需求就会变为主要目标。鉴于这一市场的整体规模很难扩大,大幅增加销量、扩大销售额都会很难。在普及价位,中国企业势头迅猛,在高级手机市场上,与美国苹果和韩国三星电子的激战还在继续,面对如此形势,索尼的智能手机今后如何才能树立起与众不同的高档品牌形象?[/font][/p][p=22, null, left][font=Tahoma, Arial] 对索尼来说,构筑智能手机价格下跌也能确保利润的商务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要想拥有这个条件,除了单纯削减成本之外,似乎还要放开思路,不拘泥于终端的胜负。某位顾问就曾经指出:“索尼或许不应该只被终端本身的差异化牵着鼻子跑,而是应该注重服务与智能手机的联动”。
索尼内部把Xperia的高端机型叫作“BEST OF SONY”,其中凝聚了先进的AV功能、摄像头、精炼的设计等索尼的技术与经验。而且,索尼在海外的销售中,还把宣传重点放在了竞争对手很少配备的防水功能等方面。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靠终端决胜负的思路。
提到智能手机与服务的联动,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索尼集团拥有的影像、音乐、游戏等内容配信。对于这些方面,索尼已经在着手强化,今后需要重视的,将是更先进的网络服务。[/font][/p]
[p=22, null, left][font=Tahoma, Arial]“移动是索尼需要从正面出击的业务”
虽然支持的终端和APP还比较少,但索尼已经推出了可穿戴终端“智能手环”与智能手机的APP联动,对用户实施“行为分析”的服务。不少专家都预测,经过不断发展,这项服务“有可能成长为与智能手机相关的一项大业务”。随着与智能手机联动的行为分析服务的进化,“详细掌握用户的嗜好将变得简单,有助于在营销、保健等众多领域提供新的附加值”(精通IT产业的顾问)。
在市场人士之中,高度评价转让PC业务的做法,认为索尼今后必将转让电视业务的观测占据主流,尽管如此,也有很多证券分析师表示,“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移动业务虽然不容易盈利,但也值得保留”。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小小的智能手机里嵌入具有不同功能的部件的技术和经验今后也同样重要”(某证券分析师)。
索尼首席财务官吉田也在结算发表会上再次强调:“移动领域集中了数码相机、Walkman、游戏等产品。是索尼应当正面出击的业务”。
不靠终端本身的差异化扩大销售,构筑起使终端与服务、解决方案融为一体的高收益商务模式,不仅是移动领域,对于正在加紧再生脚步的索尼电子业务,这也将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记者:宗像 诚之,《日经商务周刊》)[/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