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

零度雪

普通会员
2007-01-26
167
0
0
在我生命的纪年里,一直不知道什么叫生离死别,也从未体味过什么
是撕心裂肺的疼痛。直到公元2006年11月3日11时38分,在那张与死神搏斗的病塌
上,当我为敬爱的母亲还有最后一丝温热的眼角轻轻试去最后一抹泪痕,亲昵地喊一
声母妈,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嚎啕大哭的那一瞬间,我那颗滴血的心不停的颤抖着,病房里那白枳的灯光象千万只毒箭穿透着我的心脏。当我从伤心和疼痛中复苏之后,我
才知道我那温柔、勤劳、善良、朴实、坚强、与世无争的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今天又逢双休日,当我从乡下回到城里,我总是念念不忘给体弱多病的年迈母亲
带些开胃的食品。当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匆匆走进母亲的卧室,我并没有看到病
塌上那张和蔼可亲﹑饱经风霜象松树皮一样折皱的脸,我只看到母亲的遗容孤独地悬
挂在那面寂寞沉默的墙上,我知道我再也无法孝敬我那仅靠一颗牙齿咀嚼食物,勉强
维持生命的可怜的母亲了。我的儿子告诉我,把他亲手带大的奶奶已离开我们半个月
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母亲生于嘉鱼县大岩湖畔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大岩湖一
望无际的湖水明亮如镜,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母亲就是喝大岩湖甜甜的水长大的。
十八岁那年,母亲嫁给了一位从小被别人寄养大的孤儿,也就是我的父亲。父亲身材
高大,力大如牛。听乡亲们讲,父亲一口气能将几百斤重的石磙连翻十几下。“四清
运动”期间,父亲当上了贫雇农小组组长。父亲在外的日子,由于姐姐们还没有长大
成人,母亲里里外外只能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从那时起,母亲就养成了吃苦耐
劳、省吃俭用、忍辱负重的优良品格。
??母亲是千千万万普通母亲中的一员,她传承了中国所有劳动妇女不屈不挠,勤奋
向上的优良品德。作为一个拥有七位儿女的贫困家庭,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能有
一口白花花的米饭就是我们最大的奢望。从我记事起,糠粑和蔬菜是我们最好的佳
肴。那时为了让我们吃饱,母亲总是三餐并作两餐,以至母亲后来得上了严重的胃
病。在大集体时,为了争工分,母亲总是起早贪黑、放牛、拾粪、打青……因为吃苦
耐劳、不甘人后,母亲光荣地当上了数年生产队长,评过县级劳模。
??母亲是温柔善良的。那时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多少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加上他的
火暴脾气,母亲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委屈,尽管如此,母亲总是一声不吭,毫无责备
地默默忍受。在邻里,母亲是一位与世无争,乐善好施的好邻居。邻里发生冲突,母
亲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好言相劝。记得有一次,为了劝架,母亲的头上还挨了一顿拳
头。邻里缺少劳动工具,母亲总是把最好的工具让给别人。母亲一生从不搬弄是非,
即使有人恶意中伤,她也总是一笔带过,用乡里的话说,她头上捶得三把草。在母亲
出殡的那天早晨,村里所有的男女老幼排着长长的队伍,饱含泪水为母亲送行。

??母亲是有远见思想的。她的那种朴实向上的思想来源于她的出生背景和年轻时的
那个时代。童年的贫寒家境使她与书房失之交臂,青年时的缺衣少食使她着手考虑如
何摆脱贫困之现状。在朦胧的目光里她的远见思想日渐成熟。她经常跑到故乡屋后的
石头山凝望远方。她审视着﹑思虑着:读书,只有送儿女们读书才是他们唯一的出
路,也是她将来老有所依的唯一出路。1978年,她终于园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她的第
一个儿子走进了大学的门槛,1989年,她的第二个儿子又步入了大学的校园。多少个
不眠之夜,当我从梦中醒来,我看见单薄的母亲在寂寞的长夜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
着衣裳,一刀一刀地切割着猪草。多少个黎明和黄昏,我看见母亲瘦弱的身躯在厚重
的泥土里艰难地爬行。记得我读高中时某个炎热夏天,母亲快六十岁了,她用孱弱的
躯体驮着一袋六十斤重的米喊我的乳名。当我听到一阵亲昵的呼唤后从教室里跑出
来,我看见母亲沟壑一样的脸上流淌着血一样的汗珠,可是她却笑着对我说,降儿
啊,你要好好读书呵!此时此刻,我看见母亲微驼的背影在火一样的烈日里渐行渐
远,我的目光一阵潮湿,久久不能风干。此情此景,朱自清老先生的《背影》在我酸
楚的泪光里回旋着﹑流淌着,象岁月刻下的一道无法更改的刻骨铭心的足印。

??母亲驾着不老的仙鹤永远地走了,她要到遥远的地方寻梦去了。每当我行走在喧
嚣的大街上,看见一位步履蹒跚的大娘,或在夜色凝重的时候思念遥远的故乡,故乡
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仿佛看见母亲的孱弱的影子在那里徘徊。母亲虽然离开我
们,离开了那个曾经与她同甘共苦﹑温馨和谐的家,离开了所有的亲人和朋友,及曾
经与她朝夕相处的邻居,离开了她一生劳禄奔波﹑相濡以沫的土地,可是她的可贵品
质和坚强意志将会成为她的儿孙们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