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薄手机风靡全球 是科技进步还是时尚噱头?

金城武

普通会员
2005-11-03
31,466
0
0
科技的飞速发展付与了手机越来越丰富的内涵:掌上电脑、数码照相机、数码随身听、DV、游戏机甚至化妆镜、名片夹——如果同时带这么多东西上街,恐怕你需要满满的一个大包——而今,极高的集成度将如此丰富的功能手机融于一体,变成人们手中的一张小小卡片,对比昔日风靡的一个个大块头,不免让人慨叹:当今科技竟然已经如此昌明。
  事实上,在手机功能逐步提升的同时,手机的体积也在逐渐缩减。谁还记得刚才我们说过的那个大砖头的体积/重量呢?——1983年的摩托罗拉 DynaTAC 8000X的机身尺寸为225.6×127×44.4 mm,重量将近1.13 公斤,而进入24年后的2007年,当今的手机,不仅拥有上面提到的所有功能,更将机身日益轻薄这一设计理念体现到了极致。

  24年间,提升最多的自然是功能的日新月异,然而随着功能的同质化日益严重,外形成了各个厂商追逐的焦点,这其中,尤其以近两年风靡全球的超薄机型为最。然而,轻薄是不是当代手机产品的全部呢?针对体态日益轻薄的时尚手机,究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或者仅仅只是所谓时尚的营销噱头?厂商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而消费者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正方:看事情要看本质,更要与时俱进,现在的超薄手机,绝非只是更薄了那么简单而已:制造工艺水准和手机自身功能都在明显进步,以前那种“超薄手机功能差”的说法太陈旧了。

  人们为什么喜欢体积小巧外形看起来让人赏心悦目的手机呢?因为无论是手机的功能多么的丰富,有着多么出色的娱乐性,但是往往在消费者眼中,能让他们一见倾心的往往是手机的外观,超薄手机能够风行这么多年,足见消费者对外观的重视。



  超薄大战打了那么多年,各家对抗的重点,已经不单单是比拼数据上的轻薄而已,厂商也已经意识到,只有真正带给消费者完美的使用体验,才是提升自己产品的正确方式。进入2007年,体态轻薄的时尚手机们早已非“昨日吴下阿蒙”,在惹人关注的轻薄机身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名片识别功能这样的功能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超薄手机上

  不论是首倡轻薄设计的MOTO,还是在轻薄时尚机型上有所大成的三星,甚至包括老牌巨头诺基亚,都有将丰富而强大的功能融入轻薄时尚机身的例子。以近期值得关注的三星SGH-U608为例,在仅有的10.9mm的空间内,三星将目前高端机型的一切都安放其中:320万象素摄像头(支持自动对焦与名片识别)、QVGA分辨率的屏幕,出色的媒体性能等等,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在仅有的10.9mm空间内,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而诺基亚即将上市的S60多媒体新机N76也堪称诺基亚对轻薄风尚的首次体验——当然,前提是拥有强悍的性能和丰富的功能。






轻薄身材的N76性能同样强悍,你还能说轻薄手机性能弱么?

  看到这些机型后,还有谁会说,超薄手机是只能看不能用的花瓶呢?换句话说,同样拥有不俗的性能,手机做的轻一些、薄一些,又何乐而不为呢?


反方:轻薄手机的流行源于这两年的过度炒作,千篇一律的外形让人看的很厌倦:不客气的说,甚至现在最先进的超薄手机,在功能方面还不如两年前的普通手机功能那么强悍。

  不可否认,V3是一个经典,然而不知道从哪一天起,全世界就都是这样扁扁平平的手机了——模仿甚至抄袭将轻薄手机这种所谓的“时尚”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现在手机越来越多,吸引人的小游戏、完全可以替代MP3的音乐功能、可以媲美普通DC的照相功能、抑或者是你可以继续在手机上观看昨夜在电脑没有看完的电影或者吸引人的小说,面对挑剔的消费者,只有将这些东西都集成起来,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除了薄,就是薄

  然而,轻薄手机的出现,却始终站在所谓“时尚”的角度想问题:还是以V3为例,当然它的外观十分的炫目,但这也仅仅是它唯一的卖点,要知道2004年手机就已经开始向娱乐化发展,但是这个V3却不提供任何的功能,30万象素勉强能充数,其他的呢?一概缺失。可以想象,一个人拿着如此一台价钱昂贵的电话,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却不知道该拿它作何用,难道一切都要以轻薄为先么?




跟风作品众多,超薄手机市场虚假繁荣

  另一方面,超薄手机一个很令人关注的问题就是它的电池待机性能实在太差。喜爱超薄手机的消费者总是说他们的电话待机时间能有好几天,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却能见到他们随身佩带好几块备用电池。真是不知道如此一来,手机还有什么方便性可言。当然了,手机的厚度越薄,也就意味着它的价钱越高,它的花瓶地位也越明显。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要花更多的价钱去购买一个功能上等同前辈级别的手机呢?
 

火石1967

普通会员
2005-12-02
5,808
0
36
“薄”也算是一种技术进步吧!
希望用“薄”的技术制造出不算薄的手机,那样功能岂不更加强大? [s:71] [s: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