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叶叶梧桐”之原创贴
- by Ken Chan
喝惯了浓茶,对大壶茶总看不上眼喝不进口,人在病时,既要吃药,又要解茶瘾,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大壶泡淡茶,如此竟然也发现,淡茶其实并不比浓茶难喝多少。工夫茶喝的是细泡细品的工夫,而大壶茶,喝的则是粗犷随意的简约。一壶茶在手,怎样喝,喝多少,喝多浓多淡,也都取决于喝茶人的习惯和心境。
喜欢喝浓浓的铁观音,喜欢铁观音浓郁的花果香和滑滑饱满的茶汤在舌尖轻柔的滑动,仿佛丝缎一般,融融的滑入心里,清澈心肺的香,甚至,还有些飘飘若仙的感觉,难怪古人又称茶为"仙草"、"瑞草"、"草中英",做神仙的感觉,也不过如此了。
其实品茶并不一定得讲究多么精美的茶具、多么精确的时间和水温,以及多么精巧的环境,常常朴素的山野草庐,更能体现茶的淳朴和随和。陆羽在《茶经》九之略里写道"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挝、火筴、交床等废。......"便是这个道理。
我的一个友人,曾在火车上用简单的两个瓶子冲泡铁观音,旁人笑之,而我笑其,怎知喝茶真正的韵致,那随手可取可用的普通器具用来泡茶,不正取了因地制宜的灵活和茶之随和吗?而友人不知,那人亦不知,我曾在外旅游时用两只碗泡工夫茶,若然知晓,友人自是不笑,而那人定会笑掉了大牙,我也肯定会笑着给他一个建议:再读读《茶经》之九。
泡茶如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亦如是,随和便是一个好,不必拘泥于什么,若是幸运,定能遇上好茶一般的友人,经得起时间的浸泡。若不然,也就随意冲杯茶笑笑了事。
茶道其实也是人道,讲究的是清、静、和。清,即为清爽,简约与朴素;静,乃为宁静,心之安宁与处变不惊的泰然;和,即是谦和、随和。我认为,品茶其味倒在其次,品茶品的应是沉湎于茶道之中,那种在冲泡过程里的趣和品饮过程中的那份心之宁静、高远、随和、谦恭和对万物的诚善,不浮不躁。关于这些,早有"茶禅一味"四字将此做了简单而又精辟的诠释。茶境之博大精深,如同我们对佛对禅的参悟,需要细细的领悟,细细的品味。
前几日一个友人在短信中提到:其实人与人的关系,总是由浓变淡......想想,也不无道理。人间除了亲情血浓于水不可分割,友情和爱情,不都常常伴随着光阴的变迁而由浓变淡吗?我们无法让一壶茶在不断品饮之后依然浓度不变,那么,也不必为一壶茶的由浓变淡而心怀戚戚,毕竟,在茶汤里精髓最多的时候,我们已经好好的欣赏和享受了。
古人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而茶汤再淡,也总是浓于水的了。渐渐的淡如水,这交往,似乎也渐渐的"君子"起来,清澈起来。总想抓住一把沙,抓得越紧却越是漏得厉害,倒是松松手,低头就发现手中还有不少的沙。人亦如此,让生命里的每一位过客,都来去自如,坦然面对,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自己的优待?
交往如是,品茶如是。喝惯了浓茶,偶尔尝尝淡茶,其实也没什么不好,至少知道了淡茶的滋味,至少多了一种新鲜的感觉,没让喝茶之事变为一成不变的公式。而面对友情、爱情,或浓或淡,总在不同的阶段,微笑着问候,或者优雅的说再会,也都不必在得失间惶惑,正如一撮茶,在你的手中,和在他的手中,必然会泡出不同的茶味一样,也只因了各自的缘分不同罢了,且随缘聚,且随缘散!
- by Ken Chan
喝惯了浓茶,对大壶茶总看不上眼喝不进口,人在病时,既要吃药,又要解茶瘾,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大壶泡淡茶,如此竟然也发现,淡茶其实并不比浓茶难喝多少。工夫茶喝的是细泡细品的工夫,而大壶茶,喝的则是粗犷随意的简约。一壶茶在手,怎样喝,喝多少,喝多浓多淡,也都取决于喝茶人的习惯和心境。
喜欢喝浓浓的铁观音,喜欢铁观音浓郁的花果香和滑滑饱满的茶汤在舌尖轻柔的滑动,仿佛丝缎一般,融融的滑入心里,清澈心肺的香,甚至,还有些飘飘若仙的感觉,难怪古人又称茶为"仙草"、"瑞草"、"草中英",做神仙的感觉,也不过如此了。
其实品茶并不一定得讲究多么精美的茶具、多么精确的时间和水温,以及多么精巧的环境,常常朴素的山野草庐,更能体现茶的淳朴和随和。陆羽在《茶经》九之略里写道"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挝、火筴、交床等废。......"便是这个道理。
我的一个友人,曾在火车上用简单的两个瓶子冲泡铁观音,旁人笑之,而我笑其,怎知喝茶真正的韵致,那随手可取可用的普通器具用来泡茶,不正取了因地制宜的灵活和茶之随和吗?而友人不知,那人亦不知,我曾在外旅游时用两只碗泡工夫茶,若然知晓,友人自是不笑,而那人定会笑掉了大牙,我也肯定会笑着给他一个建议:再读读《茶经》之九。
泡茶如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亦如是,随和便是一个好,不必拘泥于什么,若是幸运,定能遇上好茶一般的友人,经得起时间的浸泡。若不然,也就随意冲杯茶笑笑了事。
茶道其实也是人道,讲究的是清、静、和。清,即为清爽,简约与朴素;静,乃为宁静,心之安宁与处变不惊的泰然;和,即是谦和、随和。我认为,品茶其味倒在其次,品茶品的应是沉湎于茶道之中,那种在冲泡过程里的趣和品饮过程中的那份心之宁静、高远、随和、谦恭和对万物的诚善,不浮不躁。关于这些,早有"茶禅一味"四字将此做了简单而又精辟的诠释。茶境之博大精深,如同我们对佛对禅的参悟,需要细细的领悟,细细的品味。
前几日一个友人在短信中提到:其实人与人的关系,总是由浓变淡......想想,也不无道理。人间除了亲情血浓于水不可分割,友情和爱情,不都常常伴随着光阴的变迁而由浓变淡吗?我们无法让一壶茶在不断品饮之后依然浓度不变,那么,也不必为一壶茶的由浓变淡而心怀戚戚,毕竟,在茶汤里精髓最多的时候,我们已经好好的欣赏和享受了。
古人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而茶汤再淡,也总是浓于水的了。渐渐的淡如水,这交往,似乎也渐渐的"君子"起来,清澈起来。总想抓住一把沙,抓得越紧却越是漏得厉害,倒是松松手,低头就发现手中还有不少的沙。人亦如此,让生命里的每一位过客,都来去自如,坦然面对,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自己的优待?
交往如是,品茶如是。喝惯了浓茶,偶尔尝尝淡茶,其实也没什么不好,至少知道了淡茶的滋味,至少多了一种新鲜的感觉,没让喝茶之事变为一成不变的公式。而面对友情、爱情,或浓或淡,总在不同的阶段,微笑着问候,或者优雅的说再会,也都不必在得失间惶惑,正如一撮茶,在你的手中,和在他的手中,必然会泡出不同的茶味一样,也只因了各自的缘分不同罢了,且随缘聚,且随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