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国兵器超全览
古兵器因功能及使用场合的不同,设计试用于战争、自动、自卫、狩猎、比武等需求,而且不段改进与创新,其中以战争所使用的兵器最为先进。受威胁的一方为求自我保护,必须研发更先进的兵器,因此造就了科技的进步。人类很多发明是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来,技术与科学于是有了演进的轨迹。 手握古兵器犹如历史在掌上,有关兵器发展史书宛如读世界历史。历史告诉我们改良或发明新兵器是尖端科技,要征服别人或保护自己,唯有兵器,所以没有任何东西比兵器更贴近人类的命。除了历史与社教的角度,我们更可以从兵器的制作技术装饰艺术,看到人类文明的演进与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麦斯米伦风全身盔甲】16世纪初 此件全身盔自罗马帝国皇帝麦斯米伦一世。麦斯米伦一世(Maximilian I, 1459~1519,在位期间1493~1519)善于更新武器,16世纪初,他在现今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城 设兵器制作工坊,尤其在盔甲制作上领导流行,图标盔甲之造型为其首创,后来在1500~1540年间 ,广被模仿且流行于欧洲长达数十年,全套约重30公斤。
【德国黑白相间半身盔甲】1550年 古代战士为求取自身的安全,常用硬骨头、木头、兽皮、厚棉布等为材料制作成简陋的战时防御物;公元前 600 年起,人类开始懂得以小铁圈串连编织成「铁链衣」(MAIL SHIRT)保护身体 ;至公元2 世纪,由于炼铁技术进步,铁片盔甲逐渐盛行,至14 世纪达到最高峰,高阶战士的盔甲均须特别量裁制作,造型及样式甚具艺术性 ,能保留至今者均被视为艺术极品广受珍藏。本件黑白相间之半身盔甲 ,是16世纪流行于德国的典型样式。
【德国黑白相间半身盔甲】1550年
【德国十字弓】1580年 欧洲十字弓系由传统弓箭发展而来,于中世纪时期出现,它具有发射无声、无烟火,易于携带,不受天候、地形限制,利于偷袭等优点,起初用于狩猎,后来才用于战场上。十字弓身采用弹性佳之木材、合成木或钢片制成,无法徒手操作,必须用特殊的辅助工具,例如绞弦器、拉杆等,方能将弓上弦。
【德国双手刀】1580年 双手刀,顾名思义是需要用二只手来操作的兵器,极可能是 13 世纪时源自于欧洲的「条顿民族」(Teutonic),是中古时代步兵战斗用兵器中最笨重者,公元1450~1580年期间流行于欧洲,它的外型极少有改变。一般双手刀长 1.8 公尺,重16 公斤。专用之于比武、防城战或对付持长矛的集团步兵。 双手刀的刀刃有时呈波浪状,容易砍断敌方之长矛,接近大型十字形护手下方,有两支突出的小刀,主要是防止打斗时敌军的刀剑滑落割到手。
【西班牙左手短剑】1650年 左手短剑又称匕首,15~16 世纪曾流行于欧洲,尤其是德国地区。左手短剑经常与长剑搭配使用。细尖的刀刃不必锋利但需强而有力,足以抵挡敌人的剑击,其功能形同盾牌。有时刀刃成锯齿状,可折断敌人长剑尖端,故又名断刀器(Sword Breaker)。
【 意大利长剑】1650年 1530年起,长剑风行于欧洲,成为武士必备兵器,但它只适用于刺击 ,无割砍功能。影响所及,学习剑术蔚为风尚,剑术的研究与发展也十分蓬勃。长剑的手柄造型极多,制剑大师可随个人喜好设计出各式造型,其中不乏精工细琢者,日后均成为兵器收藏家的最爱。
【欧洲长柄武器】16~17世纪 远古时代最普遍的武器,起初用于战争和狩猎,之后有专为骑士设计的,有步兵使用的,到了文艺复兴,各种样式、风格、尺寸、雕镂华美的长柄武器更是丰富精釆,机能性也提高,例如:钩爪形长矛,其内外侧的突出物可将骑兵从马背上钩下来,再用尖刺伤害对方;斧形长戟,虽然不能达到锋利地步,却能藉其重量劈砍,给予穿着全身金属铠甲的骑士重大的伤害。长柄武器通常约 2~3公尺长,重量不轻,使用者需要相当的体力。
【荷兰火绳枪】1640年 火绳枪是由小火炮改良而来,15世纪初已经出现,由前膛装填火药粉与弹丸,射击时,扣动扳机,使火绳接触「点火药纷池」,产生的火焰穿过火门传入枪膛内,引燃火药粉发射弹丸。其优点是制造成本低,维修保养容易。直到1650年,转轮式、火石式、雷管式...等新式点火系统出现后,才逐渐被淘汰,但亚洲地区国家,大约在1860年以前都还是使用火绳枪。
【欧洲转轮枪】(前膛装填) 在欧洲,枪的演进约于1520年进入转轮式,1530年便相当普及,尤其是在德国。它的射击原理是在「引火药粉盒」下方装有隐藏的锯齿状转轮,并以「火石钳」夹着火石紧靠在转轮上,扣板机时,转轮会快速旋转,与火石接触摩擦生火而引燃火药。这种型式的枪大大地改进了火绳枪的缺点。
【德国火石枪】 1750年 火石枪的构想始于约1547年,1620年进入成熟期。原理是利用「火石」撞击「打火镰」产生火花以引燃火药粉。火石枪的性能较火绳枪优越,制作成本又比转轮枪低,在1850年「弹夹后膛装填」式的射击系统出现之前,一直都是普遍使用的火药兵器。图示为特殊的火石枪,可预先由枪托装填火药粉及弹丸。上膛时,将枪口朝下、扳动「上弹把」,即可自动装填火药粉及弹丸,完成射击预备动作,精简了许多步骤。左下角为其上膛分解图。
【弹丸及模具钳】 Lead Bullets and Mold 制作弹丸时,先用火将铅熔化,倒入模具中,冷却后打开取出,再利用钳柄上的「修剪器」,将多余的部分除去,一颗颗的弹丸就产生了。
【波斯头盔与盾】1820年 钵状钢制的头盔,护颈甲由小铁圈编制而成,有可上下移动的护鼻梁、帽顶有尖刺,左右的两个细管是插缨饰用;盾的内面有衬垫,除了可避免摩擦皮肤外,还可减少被攻击时的力道,另有四个扣环可连接成二条皮索,方便握持,所以盾面上有四个突出的半圆形,目的是修饰扣环孔。表面若是有金银镶嵌的人物肖像,或是严谨的几何图案,都是相当贵重的兵器。
【波斯护臂甲】1760年 护臂甲(Vambrace)又称为Dastana 或 Arm-guard,有时只有右手配带,前端有布片和铁链片,用以保护手背。为表示华丽通常会装饰金或银的花纹。
【印度锁子甲】1650年 相传西欧「克尔特族」(Celt,居住于现在的爱尔兰、韦尔斯和苏格兰)于公元前 500 年就已知道用小铁圈来编织铁链衣,作为战争或比武时护身之用。公元2~17世纪之间虽然铁片甲冑盛行,但身体的某些部分仍需铁链衣来保护,甚至较落后地区如东欧、中东和高加索、伊朗、印度等地区,由于制作技术落后和气候炎热的关系,不流行盔甲,直到16世纪火药兵器逐渐普及之前,仍视铁链衣为重要作战装备。
铁链衣制作耗工费时,每个小铁圈都必须在接合处捶平并使之重迭,然后钻洞(一般为一个洞,亦有二洞者,三洞者极罕见),并扣以铆钉避免脱落。铁圈环环相扣,有时配合更小铁圈以转折所需之造型,适合人体穿着及活动。作战时,链锤、弓箭、尖剑和矛钩都是对付铁链衣的利器。本件重约18公斤,小铁圈约17,000个。
【印度尼西亚蛇形刀】 蛇形刀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民族特有的兵器,刀刃大部分都呈蛇形,约有5~15不等的弯波。当地人相信蛇刀具超自然、不可思议的特性,并代代相传。通常男人一生会拥有数支蛇刀,分别是来自父亲、岳父的相传与馈赠,以及他们为自己所订做的。
【菲律宾半身盔甲】18世纪 这种形式的盔甲并非菲律宾当地所原有,而是受到西班牙影响所产生的样式。头盔用动物角制成。保护身体的部分,则是利用动物的壳或角磨成薄片,与锁子甲缝制而成,再以黄铜制图案装饰表面。
古兵器因功能及使用场合的不同,设计试用于战争、自动、自卫、狩猎、比武等需求,而且不段改进与创新,其中以战争所使用的兵器最为先进。受威胁的一方为求自我保护,必须研发更先进的兵器,因此造就了科技的进步。人类很多发明是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来,技术与科学于是有了演进的轨迹。 手握古兵器犹如历史在掌上,有关兵器发展史书宛如读世界历史。历史告诉我们改良或发明新兵器是尖端科技,要征服别人或保护自己,唯有兵器,所以没有任何东西比兵器更贴近人类的命。除了历史与社教的角度,我们更可以从兵器的制作技术装饰艺术,看到人类文明的演进与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麦斯米伦风全身盔甲】16世纪初 此件全身盔自罗马帝国皇帝麦斯米伦一世。麦斯米伦一世(Maximilian I, 1459~1519,在位期间1493~1519)善于更新武器,16世纪初,他在现今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城 设兵器制作工坊,尤其在盔甲制作上领导流行,图标盔甲之造型为其首创,后来在1500~1540年间 ,广被模仿且流行于欧洲长达数十年,全套约重30公斤。
【德国黑白相间半身盔甲】1550年 古代战士为求取自身的安全,常用硬骨头、木头、兽皮、厚棉布等为材料制作成简陋的战时防御物;公元前 600 年起,人类开始懂得以小铁圈串连编织成「铁链衣」(MAIL SHIRT)保护身体 ;至公元2 世纪,由于炼铁技术进步,铁片盔甲逐渐盛行,至14 世纪达到最高峰,高阶战士的盔甲均须特别量裁制作,造型及样式甚具艺术性 ,能保留至今者均被视为艺术极品广受珍藏。本件黑白相间之半身盔甲 ,是16世纪流行于德国的典型样式。
【德国黑白相间半身盔甲】1550年
【德国十字弓】1580年 欧洲十字弓系由传统弓箭发展而来,于中世纪时期出现,它具有发射无声、无烟火,易于携带,不受天候、地形限制,利于偷袭等优点,起初用于狩猎,后来才用于战场上。十字弓身采用弹性佳之木材、合成木或钢片制成,无法徒手操作,必须用特殊的辅助工具,例如绞弦器、拉杆等,方能将弓上弦。
【德国双手刀】1580年 双手刀,顾名思义是需要用二只手来操作的兵器,极可能是 13 世纪时源自于欧洲的「条顿民族」(Teutonic),是中古时代步兵战斗用兵器中最笨重者,公元1450~1580年期间流行于欧洲,它的外型极少有改变。一般双手刀长 1.8 公尺,重16 公斤。专用之于比武、防城战或对付持长矛的集团步兵。 双手刀的刀刃有时呈波浪状,容易砍断敌方之长矛,接近大型十字形护手下方,有两支突出的小刀,主要是防止打斗时敌军的刀剑滑落割到手。
【西班牙左手短剑】1650年 左手短剑又称匕首,15~16 世纪曾流行于欧洲,尤其是德国地区。左手短剑经常与长剑搭配使用。细尖的刀刃不必锋利但需强而有力,足以抵挡敌人的剑击,其功能形同盾牌。有时刀刃成锯齿状,可折断敌人长剑尖端,故又名断刀器(Sword Breaker)。
【 意大利长剑】1650年 1530年起,长剑风行于欧洲,成为武士必备兵器,但它只适用于刺击 ,无割砍功能。影响所及,学习剑术蔚为风尚,剑术的研究与发展也十分蓬勃。长剑的手柄造型极多,制剑大师可随个人喜好设计出各式造型,其中不乏精工细琢者,日后均成为兵器收藏家的最爱。
【欧洲长柄武器】16~17世纪 远古时代最普遍的武器,起初用于战争和狩猎,之后有专为骑士设计的,有步兵使用的,到了文艺复兴,各种样式、风格、尺寸、雕镂华美的长柄武器更是丰富精釆,机能性也提高,例如:钩爪形长矛,其内外侧的突出物可将骑兵从马背上钩下来,再用尖刺伤害对方;斧形长戟,虽然不能达到锋利地步,却能藉其重量劈砍,给予穿着全身金属铠甲的骑士重大的伤害。长柄武器通常约 2~3公尺长,重量不轻,使用者需要相当的体力。
【荷兰火绳枪】1640年 火绳枪是由小火炮改良而来,15世纪初已经出现,由前膛装填火药粉与弹丸,射击时,扣动扳机,使火绳接触「点火药纷池」,产生的火焰穿过火门传入枪膛内,引燃火药粉发射弹丸。其优点是制造成本低,维修保养容易。直到1650年,转轮式、火石式、雷管式...等新式点火系统出现后,才逐渐被淘汰,但亚洲地区国家,大约在1860年以前都还是使用火绳枪。
【欧洲转轮枪】(前膛装填) 在欧洲,枪的演进约于1520年进入转轮式,1530年便相当普及,尤其是在德国。它的射击原理是在「引火药粉盒」下方装有隐藏的锯齿状转轮,并以「火石钳」夹着火石紧靠在转轮上,扣板机时,转轮会快速旋转,与火石接触摩擦生火而引燃火药。这种型式的枪大大地改进了火绳枪的缺点。
【德国火石枪】 1750年 火石枪的构想始于约1547年,1620年进入成熟期。原理是利用「火石」撞击「打火镰」产生火花以引燃火药粉。火石枪的性能较火绳枪优越,制作成本又比转轮枪低,在1850年「弹夹后膛装填」式的射击系统出现之前,一直都是普遍使用的火药兵器。图示为特殊的火石枪,可预先由枪托装填火药粉及弹丸。上膛时,将枪口朝下、扳动「上弹把」,即可自动装填火药粉及弹丸,完成射击预备动作,精简了许多步骤。左下角为其上膛分解图。
【弹丸及模具钳】 Lead Bullets and Mold 制作弹丸时,先用火将铅熔化,倒入模具中,冷却后打开取出,再利用钳柄上的「修剪器」,将多余的部分除去,一颗颗的弹丸就产生了。
【波斯头盔与盾】1820年 钵状钢制的头盔,护颈甲由小铁圈编制而成,有可上下移动的护鼻梁、帽顶有尖刺,左右的两个细管是插缨饰用;盾的内面有衬垫,除了可避免摩擦皮肤外,还可减少被攻击时的力道,另有四个扣环可连接成二条皮索,方便握持,所以盾面上有四个突出的半圆形,目的是修饰扣环孔。表面若是有金银镶嵌的人物肖像,或是严谨的几何图案,都是相当贵重的兵器。
【波斯护臂甲】1760年 护臂甲(Vambrace)又称为Dastana 或 Arm-guard,有时只有右手配带,前端有布片和铁链片,用以保护手背。为表示华丽通常会装饰金或银的花纹。
【印度锁子甲】1650年 相传西欧「克尔特族」(Celt,居住于现在的爱尔兰、韦尔斯和苏格兰)于公元前 500 年就已知道用小铁圈来编织铁链衣,作为战争或比武时护身之用。公元2~17世纪之间虽然铁片甲冑盛行,但身体的某些部分仍需铁链衣来保护,甚至较落后地区如东欧、中东和高加索、伊朗、印度等地区,由于制作技术落后和气候炎热的关系,不流行盔甲,直到16世纪火药兵器逐渐普及之前,仍视铁链衣为重要作战装备。
铁链衣制作耗工费时,每个小铁圈都必须在接合处捶平并使之重迭,然后钻洞(一般为一个洞,亦有二洞者,三洞者极罕见),并扣以铆钉避免脱落。铁圈环环相扣,有时配合更小铁圈以转折所需之造型,适合人体穿着及活动。作战时,链锤、弓箭、尖剑和矛钩都是对付铁链衣的利器。本件重约18公斤,小铁圈约17,000个。
【印度尼西亚蛇形刀】 蛇形刀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民族特有的兵器,刀刃大部分都呈蛇形,约有5~15不等的弯波。当地人相信蛇刀具超自然、不可思议的特性,并代代相传。通常男人一生会拥有数支蛇刀,分别是来自父亲、岳父的相传与馈赠,以及他们为自己所订做的。
【菲律宾半身盔甲】18世纪 这种形式的盔甲并非菲律宾当地所原有,而是受到西班牙影响所产生的样式。头盔用动物角制成。保护身体的部分,则是利用动物的壳或角磨成薄片,与锁子甲缝制而成,再以黄铜制图案装饰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