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naic

普通会员
2006-01-11
747
0
0
[font=楷体_GB2312]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
知之。”——————《论语·秦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话,小小景仰一下下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
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
,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
,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
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
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
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
章,便要再经过一个 “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
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
,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
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
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
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
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
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
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
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
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
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
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
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
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
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真不知道那些曲解这话的
SB怎么想的,你要说这种P话是教育家孔子说出来的,谁信啊?都把人民当白
痴 来忽悠了?
  
  有人说古时候的中国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质丰富的盛世,他们的精
神世界也贫乏得可怜,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领域渐渐迎来了文艺复兴,迎
来了民主共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世界的发明进步与思想启蒙,而聪明的
中华民族呢?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伟大的四大发明,走在了世界的前边,
可为什么就是这么好的基础,到了近代我们反而远远于西方这些小字辈的民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恶毒的训诫啊!它象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大蛇
,狠狠地缠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泯灭了多少先进的思维火花,束缚了多少应有
所作为的苗子。但反过来看看,故意曲解这句话的封建统治者固然可恨,但我
们能完全把责任都推到他们身上吗?这本身就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我们怎
么就没想想,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用一生置身于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又
怎么会说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话来?更可笑的是,这句话我们竟然就这样
相信了几千年膜拜了几千年,这最后该伤心的,是孔老先生呢?还是我们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歪曲程度:7
   反面影响:9
[/font]

[hr]

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
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
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
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
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
的本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