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味与养生

紫色枫扬

社区贡献者
2006-03-15
14,960
0
0
淡味与养生



  淡味与养生,是人们在饱尝厚味腻食之害以后提出的一种观点。
  淡为善者,统领五味清代名医吴鞠曾论述:“五味皆属地气,地食人以五味也。惟淡属天气,清华冲和,最能淡泄土中之浊气,而使之复其清明之体,故必以淡为善也。”此语表明,人吃的食品大都产于地下泥土之中,酸、甜、苦、辣、咸五味,都要淡为先,而味浓重则对人的健康不利。
  淡为冲和,补阴生津现代营养家认为:谷、蔬、菜、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者,大多属阴虚津亏证。因此,淡味谷蔬对人体有滋阴生津的作用。
  淡为通腑,利于消化朱丹溪撰《食色绅言》称:“淡有醒脾开胃、清虚肠腑之功。淡可渗湿,脾最恶湿,脾为湿困之际,惟淡食可使之健运。蔬食淡味,有通腑之功。”这些都已被现代医学所肯定。蔬食淡味含有大量纤维素,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常为通便之剂。
  淡为宁神,清气醒脑清代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说:“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美国营养学家认为,不同的食物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有一定影响,如碳水化合物有镇静和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并可催眠;水果、谷物含有大量维生素B,对心情沮丧、抑郁有特殊疗效;土豆及大多数蔬菜能促使人的心情畅快;而多食厚味腻食,则使血脂升高,让人昏沉欲睡。
  淡为平衡,调和阴阳《内经》主张:“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淡味饮食虽经五味之调,然因其平和清轻,不用大辛、大甘、大苦、大咸、大酸,而用微辛、微甘、微苦、微咸、微酸,因此可免除五味偏嗜之害,能使人阴阳平和,大脏安康。
  求得淡味,并不是少加盐,或是不调味就可得到。而要组成一种饭食类型,须与选择烹饪原料、配膳、用火、调味等密切相关:
  1.选料因时因地选择烹饪原料,除了营养、卫生条件外,还需因时因地择物,即“食能以时”。时令食物,最具天地中和之气,符合人体生理之需,也是适合人体口味的最佳淡食。
  2.配菜注意平衡荤素平衡。从机体需求来说,以素多荤少为宜。味淡,则酸苦咸淡略多于辛甘,以淡食养阴。酸碱平衡。能使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若偏于弱酸性,可使人抵抗力下降,容易疲劳并诱发疾病。营养平衡。勿营养过剩或不足,要保证必需营养素的供给。
  3.烹调用火适度烹调菜肴,欲得淡味须用火适度。文火、武火,施之有别,以取真味。新鲜蔬菜,应用武火快速煸炒;荤腥海鲜,须用文火焖炖煮。
  4.调味少加味淡并不是废五味,而是五味调和少用使淡。若淡废五味,则会变得淡而无味,既不适口,也不养生,若五味太过,食物的淡味为他味所掩,为“舌本所瞒”,则失去淡味,也不利于养生。
  总之,饮食重以淡味,还需因人因时而异,不可一概论之,这对于中老年人养生长寿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