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社会及其敌人——评《再见,列宁!》
“东德共党员克里斯蒂娜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她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母亲,阿历克斯只好隐瞒起德国刚刚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依旧矗立。在他们那间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民主德国原有的一切: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天地,但这里,历史似乎停滞了……”
??这就是德国影片《再见,列宁!》的剧情,《再见,列宁》讲述的是民主德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在自由取代专制时的奇特的心灵史。
??
?? 一、专制社会为何荒诞
?? 为什么专制社会往往给人深刻的荒诞感,原因是任何专制制度,都是以对人性的粗暴践踏和无情阉割为基础的,其本质上可以以两个字表述:“非人”,即不承认人是人,不把人当成人。
?? 俄罗斯人对专制社会的体会是很深刻的。在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所有人每天都郑重其事的道别,因为任何人晚上都可能被契卡逮捕投入集中营。真实的生活,往往比文学作品更荒诞,也更惊心动魄。这里,人性已成了专制的牺牲品。
??但如果专制仅仅是明晃晃的刺刀、咆哮的坦克和冰冷的铁窗,事情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使强大如蛇发女妖美杜莎,珀耳修斯也从青铜盾的反光中找准了它的位置,于是英雄之剑起,恶魔之头落,遂天下太平。
?? 而马卡宁的小说《桌子》则是从一张铺着呢子,中央放着长颈玻璃瓶的桌子开始的。作品中的主人公,一位老者,接到电话,让他翌日到那张桌子前接受询问,便吓得夜不能寐。在漫长的一生中,这是他第一百四十三次受询问。总是那些无法回答清的问题,总是那些暧昧的诱导和说教,总是面对那些坐在固定位置的人,尽管他们换了一茬接一茬。恍惚中,他来到那栋熟悉的大厦,走进那间熟悉的房间,柔弱的心狂跳不已,最终因心脏病发作死在长桌前。这时,专制已不仅仅是我们噩梦中的怪物,它已变成了无穷无尽的讯问、从不谋面的档案、不计其数的表格,等等,从而构成了一张无所不包的网。专制深深的植根于人性中的奴性、懦弱、恐惧、阴暗、自私、偏见、愚蠢,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于是一张司空见惯的桌子,衍化成一个宽大的地窖,虽不见血淋淋的刑具,同样充满血腥味,所谓的精神疗法比之中世纪的刑罚更先进、更现代化而已。而人性不过是一架僵硬机器的零件,随时随处被传唤到长桌前,拆洗油污。这里,人性成了专制的俘虏。
?? 另一位俄罗斯诗人则在诗中这么描述斯大林:“我爱他也怕他,在四分之一个世纪里,这个人就是祖国。”在专制制度下,专制者就是祖国、就是道德、就是责任、就是信念。日复一日,专制彻底污染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形象的说,甚至人性深处最光明的部分,诸如爱国、慷慨、牺牲、自律、希望、慈善等,都和专制捆绑在一起,成为谎言的一部分。这里,人性更都成了专制的人质。
?? 而专制则成了民族的空气和阳光。
?? 正如在《再见,列宁!》中的柏林墙,是一堵毫无道理并吞没了无数生命的墙,是专制和荒诞的纪念碑。但这样的墙,对父亲是监狱,对儿子是网,对母亲则成了信仰,甚至成为维系生命的关键。
?? 那么当自由之门遽然开启时,人们可以坦然的对列宁说再见,但人们如何对曾被蛇引诱的自己说再见,对他们的党员母亲说再见?
??
?? 二、专制社会与谎言
?? 《再见,列宁!》的奇特之处,在于儿子在推倒柏林墙后,竟要尽力延续专制社会中的谎言,以延续母亲的生命。
?? 于是一个问题产生了:为什么谎言对专制社会如此重要?
?? 专制与人性的的彻底对立,必然表现为社会的精神分裂和巨大虚无。任何专制社会都会以无数的谎言来掩盖这种不可调和的对立。于是所有问题的关键,都被谎言的厚厚外壳掩盖。谎言就是专制社会的柏林墙。
?? 在影片中的民主德国中,生活中渗透了虚伪和谎言:官僚统治的政府叫做人民政府;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名义下被奴役;把彻底叫人渺小叫做人的解放;剥夺人的知情权叫做政令公开;弄权操纵叫做群众参政;无法无天叫做民主法制;压制文化叫做百花齐放;没有言论自由叫做自由的最高形式;闹剧似的选举叫做民主的最高形式;扼杀独立思考叫成了最科学的世界观。因为政权成了自己谎言的俘虏,所以它必须对一切作伪,它伪造过去,它伪造现在,它伪造将来。它伪造统计数据。它假装没有无所不在,不受约束的秘密警察。它假装尊重人权,假装不迫害任何人。它假装什么都不怕,假装从不作假。
?? 专制必将以无数的谎言为外在表现,往往会造成整个民族道德的堕落和精神遗产的毁灭。而在专制社会中,最大的罪行就是说真话。
?? 在《再见,列宁!》中,儿子必须不断的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其实我是很为他捏把汗的。所幸毕竟是电影,母亲于是安然去世,故事也有了一个讨巧的句号。虽然亲人间的爱,使这种延续谎言的行为,具有了某种道义上的合理性。但即使是仅存一息,我也还是不愿做别人或自己谎言的俘虏的。
??
?? 三、自由能给人们什么?
?? 在《再见,列宁!》中,姗姗来迟的自由给了这个家庭什么?
?? 很不幸,自由是靠不住的,它不能给人们任何东西,除了一个机会。
?? 儿子的成功证明在自由社会里编织一个生活在专制社会的谎言是可能的。单一品牌的黄瓜、少先队员机械的歌唱、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等等,这些构成了母亲眼中的幸福,也是儿子编织谎言的材料。所有这些材料都是贫乏单调的,这也正是极权社会的特征。自由社会则是丰富的,在极权社会里想要营造出自由社会的氛围就困难得多。假设儿子是在民主德国的环境下,为向往自由的母亲编造谎言,他能开一家麦当劳吗?能提供众多的,可选择的卫星电视节目吗?能真的举办一次总统大选吗?即使他做到了,等着他会不会是危害国家安全、煽动颠覆政府之类的罪名吗?自由能给生命更多的余地和可能性,虽然这种余地和可能性,不能必然带来完美的结果。可惜今日中国之 “自由的弃妇”们,对这个道理,是故意视而不见的。
?? 在电影中,儿子说过:我给母亲创造的民主德国,更像我自己希望的。
?? 按照自己的希望言说或建造社会,这样的机会,在民主德国,儿子从未有过,因此我很为他叹息,其实也是很为列宁们叹息的。
??
?? 四、专制社会及其敌人
?? 在导演看来,在专制和自由之间唯一真正延续的,是亲人间深切的爱和温情。丈夫出逃后,母亲为了保护孩子,改嫁给社会主义,内心深处的信仰其实根本就不是革命,不是社会主义,不是“民主德国”,而是亲人自由、快乐的生活。临死前母亲明白了儿子的谎言,可她并没有追问 “民主德国”的命运。其实,列宁对她真的重要吗?
?? 正是由于亲人之间的爱、忠诚、理解、怜悯,为故事添上了如此之多的人性光辉。在这种光辉下,原本应该更沉重的救赎就可以以 “含泪的微笑”的方式完成。换言之,既然你从未真正和列宁一起过,那么你也无需和他说再见。
?? 既然任何专制的本质特征就是不把人当作人,那么坚持象人一样去爱、去理解、去怜悯、去憧憬、去思考、去记忆,就构成了对专制制度的最持久、最有力的反抗。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制是在与人性中某种最深厚、最持久、最根本的力量为敌,除非人永不成其为人,否则任何专制制度最终都是不可能获胜的。它只能一步步退却。而待人性的阳光逐渐渗透到充斥谎言的生活的躯体中,它最终将土崩瓦解。
?? 专制的历史是一部阴暗的历史,一桩接一桩的罪恶接连发生,比任何电视肥皂剧都要糟糕。失望的人们会问:“发生了这么多事,怎么可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即使在一片混乱面前,如《再见,列宁!》亲人间的爱和忠诚所象征的人性之美的力量,仍为人们昭示着救赎过去和缔造未来的希望。
?? 东欧改革已经十七年了。除了少数国家外,东欧改革总体上说是成功的。当年我们的主流媒体“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妖魔化宣传和诅咒,如今也早成笑柄了。东欧人正平静的安享自由,列宁再也伤害不了他们了。
?? 很喜欢这么一段歌词,“最后 在回去的路上/在回家的路上/为了抓住梦/我出去旅行/在你的世界/就像追逐彩虹/现在你黑暗的木板学校/倒塌了/你又厚又大的法典/散成几片/最后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自由了/最后的自由”
?? 我想用它追念《再见,列宁!》中的母亲,以及东欧千千万万的母与子,祝他们幸福。
?? 还有这么一段话,我更想把它送给自己:
??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
?? 祝大家幸福。
“东德共党员克里斯蒂娜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她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母亲,阿历克斯只好隐瞒起德国刚刚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依旧矗立。在他们那间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民主德国原有的一切: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天地,但这里,历史似乎停滞了……”
??这就是德国影片《再见,列宁!》的剧情,《再见,列宁》讲述的是民主德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在自由取代专制时的奇特的心灵史。
??
?? 一、专制社会为何荒诞
?? 为什么专制社会往往给人深刻的荒诞感,原因是任何专制制度,都是以对人性的粗暴践踏和无情阉割为基础的,其本质上可以以两个字表述:“非人”,即不承认人是人,不把人当成人。
?? 俄罗斯人对专制社会的体会是很深刻的。在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所有人每天都郑重其事的道别,因为任何人晚上都可能被契卡逮捕投入集中营。真实的生活,往往比文学作品更荒诞,也更惊心动魄。这里,人性已成了专制的牺牲品。
??但如果专制仅仅是明晃晃的刺刀、咆哮的坦克和冰冷的铁窗,事情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使强大如蛇发女妖美杜莎,珀耳修斯也从青铜盾的反光中找准了它的位置,于是英雄之剑起,恶魔之头落,遂天下太平。
?? 而马卡宁的小说《桌子》则是从一张铺着呢子,中央放着长颈玻璃瓶的桌子开始的。作品中的主人公,一位老者,接到电话,让他翌日到那张桌子前接受询问,便吓得夜不能寐。在漫长的一生中,这是他第一百四十三次受询问。总是那些无法回答清的问题,总是那些暧昧的诱导和说教,总是面对那些坐在固定位置的人,尽管他们换了一茬接一茬。恍惚中,他来到那栋熟悉的大厦,走进那间熟悉的房间,柔弱的心狂跳不已,最终因心脏病发作死在长桌前。这时,专制已不仅仅是我们噩梦中的怪物,它已变成了无穷无尽的讯问、从不谋面的档案、不计其数的表格,等等,从而构成了一张无所不包的网。专制深深的植根于人性中的奴性、懦弱、恐惧、阴暗、自私、偏见、愚蠢,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于是一张司空见惯的桌子,衍化成一个宽大的地窖,虽不见血淋淋的刑具,同样充满血腥味,所谓的精神疗法比之中世纪的刑罚更先进、更现代化而已。而人性不过是一架僵硬机器的零件,随时随处被传唤到长桌前,拆洗油污。这里,人性成了专制的俘虏。
?? 另一位俄罗斯诗人则在诗中这么描述斯大林:“我爱他也怕他,在四分之一个世纪里,这个人就是祖国。”在专制制度下,专制者就是祖国、就是道德、就是责任、就是信念。日复一日,专制彻底污染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形象的说,甚至人性深处最光明的部分,诸如爱国、慷慨、牺牲、自律、希望、慈善等,都和专制捆绑在一起,成为谎言的一部分。这里,人性更都成了专制的人质。
?? 而专制则成了民族的空气和阳光。
?? 正如在《再见,列宁!》中的柏林墙,是一堵毫无道理并吞没了无数生命的墙,是专制和荒诞的纪念碑。但这样的墙,对父亲是监狱,对儿子是网,对母亲则成了信仰,甚至成为维系生命的关键。
?? 那么当自由之门遽然开启时,人们可以坦然的对列宁说再见,但人们如何对曾被蛇引诱的自己说再见,对他们的党员母亲说再见?
??
?? 二、专制社会与谎言
?? 《再见,列宁!》的奇特之处,在于儿子在推倒柏林墙后,竟要尽力延续专制社会中的谎言,以延续母亲的生命。
?? 于是一个问题产生了:为什么谎言对专制社会如此重要?
?? 专制与人性的的彻底对立,必然表现为社会的精神分裂和巨大虚无。任何专制社会都会以无数的谎言来掩盖这种不可调和的对立。于是所有问题的关键,都被谎言的厚厚外壳掩盖。谎言就是专制社会的柏林墙。
?? 在影片中的民主德国中,生活中渗透了虚伪和谎言:官僚统治的政府叫做人民政府;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名义下被奴役;把彻底叫人渺小叫做人的解放;剥夺人的知情权叫做政令公开;弄权操纵叫做群众参政;无法无天叫做民主法制;压制文化叫做百花齐放;没有言论自由叫做自由的最高形式;闹剧似的选举叫做民主的最高形式;扼杀独立思考叫成了最科学的世界观。因为政权成了自己谎言的俘虏,所以它必须对一切作伪,它伪造过去,它伪造现在,它伪造将来。它伪造统计数据。它假装没有无所不在,不受约束的秘密警察。它假装尊重人权,假装不迫害任何人。它假装什么都不怕,假装从不作假。
?? 专制必将以无数的谎言为外在表现,往往会造成整个民族道德的堕落和精神遗产的毁灭。而在专制社会中,最大的罪行就是说真话。
?? 在《再见,列宁!》中,儿子必须不断的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其实我是很为他捏把汗的。所幸毕竟是电影,母亲于是安然去世,故事也有了一个讨巧的句号。虽然亲人间的爱,使这种延续谎言的行为,具有了某种道义上的合理性。但即使是仅存一息,我也还是不愿做别人或自己谎言的俘虏的。
??
?? 三、自由能给人们什么?
?? 在《再见,列宁!》中,姗姗来迟的自由给了这个家庭什么?
?? 很不幸,自由是靠不住的,它不能给人们任何东西,除了一个机会。
?? 儿子的成功证明在自由社会里编织一个生活在专制社会的谎言是可能的。单一品牌的黄瓜、少先队员机械的歌唱、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等等,这些构成了母亲眼中的幸福,也是儿子编织谎言的材料。所有这些材料都是贫乏单调的,这也正是极权社会的特征。自由社会则是丰富的,在极权社会里想要营造出自由社会的氛围就困难得多。假设儿子是在民主德国的环境下,为向往自由的母亲编造谎言,他能开一家麦当劳吗?能提供众多的,可选择的卫星电视节目吗?能真的举办一次总统大选吗?即使他做到了,等着他会不会是危害国家安全、煽动颠覆政府之类的罪名吗?自由能给生命更多的余地和可能性,虽然这种余地和可能性,不能必然带来完美的结果。可惜今日中国之 “自由的弃妇”们,对这个道理,是故意视而不见的。
?? 在电影中,儿子说过:我给母亲创造的民主德国,更像我自己希望的。
?? 按照自己的希望言说或建造社会,这样的机会,在民主德国,儿子从未有过,因此我很为他叹息,其实也是很为列宁们叹息的。
??
?? 四、专制社会及其敌人
?? 在导演看来,在专制和自由之间唯一真正延续的,是亲人间深切的爱和温情。丈夫出逃后,母亲为了保护孩子,改嫁给社会主义,内心深处的信仰其实根本就不是革命,不是社会主义,不是“民主德国”,而是亲人自由、快乐的生活。临死前母亲明白了儿子的谎言,可她并没有追问 “民主德国”的命运。其实,列宁对她真的重要吗?
?? 正是由于亲人之间的爱、忠诚、理解、怜悯,为故事添上了如此之多的人性光辉。在这种光辉下,原本应该更沉重的救赎就可以以 “含泪的微笑”的方式完成。换言之,既然你从未真正和列宁一起过,那么你也无需和他说再见。
?? 既然任何专制的本质特征就是不把人当作人,那么坚持象人一样去爱、去理解、去怜悯、去憧憬、去思考、去记忆,就构成了对专制制度的最持久、最有力的反抗。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制是在与人性中某种最深厚、最持久、最根本的力量为敌,除非人永不成其为人,否则任何专制制度最终都是不可能获胜的。它只能一步步退却。而待人性的阳光逐渐渗透到充斥谎言的生活的躯体中,它最终将土崩瓦解。
?? 专制的历史是一部阴暗的历史,一桩接一桩的罪恶接连发生,比任何电视肥皂剧都要糟糕。失望的人们会问:“发生了这么多事,怎么可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即使在一片混乱面前,如《再见,列宁!》亲人间的爱和忠诚所象征的人性之美的力量,仍为人们昭示着救赎过去和缔造未来的希望。
?? 东欧改革已经十七年了。除了少数国家外,东欧改革总体上说是成功的。当年我们的主流媒体“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妖魔化宣传和诅咒,如今也早成笑柄了。东欧人正平静的安享自由,列宁再也伤害不了他们了。
?? 很喜欢这么一段歌词,“最后 在回去的路上/在回家的路上/为了抓住梦/我出去旅行/在你的世界/就像追逐彩虹/现在你黑暗的木板学校/倒塌了/你又厚又大的法典/散成几片/最后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自由了/最后的自由”
?? 我想用它追念《再见,列宁!》中的母亲,以及东欧千千万万的母与子,祝他们幸福。
?? 还有这么一段话,我更想把它送给自己:
??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
?? 祝大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