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虚构故事里的历史影子——隐退

紫色枫扬

社区贡献者
2006-03-15
14,960
0
0
黑泽明的《乱》,故事的梗概是来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但他把故事融进了十六世纪日本战国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融化得很深入,不象国内的某些导演,自己伪造一些拙劣的伪民俗迎合洋评委,还恬不知耻地说什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云云。在黑泽明的《乱》里,很多情节,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有现实的事件来映衬。

  这里想说的是君主的隐退,战国时代确实有很多家督隐退的事例。隐退,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迫的。粗略地分析,应该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隐退是为了在有生之年实现顺利交接,让自己的某个儿子先坐稳宝座,而自己仍然在幕后执掌大权。例如丰臣秀吉就是从关白的位置上隐退,让养子秀次接班,等到后来秀赖出生,他又杀死秀次全家。从这个血腥的事例中,我们看得出,所有的大权都牢牢掌握在秀吉一个人手中。

  这样地隐退在中国也有,但不算太多,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就是因为溺爱王子何,就先把王位禅让给何,即惠文王,自己自称主父,大权还在主父手里。后来赵武灵王又觉得这样做对不起长子章,想分赵为代,立他为王,狐疑不定,结果先是王子章作乱,然后公子成、李兑围困赵武灵王,把他活活饿死,电影《乱》中一文字秀虎的悲剧,和赵武灵王倒是最相类似。

  为了实现顺利交接而隐退的皇帝还有乾隆。康熙是六岁即位,做了六十年皇帝。乾隆即位时已经二十多岁,当时他表示,自己最多象祖父那样做六十年皇帝,如果能活到那时候,就主动隐退,鉴于古代的皇帝多数短命,他大概也没想到自己真能活这么久。到六十周年时乾隆拖了一年,然后传位给嘉庆,自己做太上皇,虽然不再上早朝,但仍然披阅奏章,接见内阁和军机大臣,重大国政还是他说了算。

  第二种隐退是因为来自更大势力的猜忌而被迫所为,象黑田如水,也就是黑田官兵卫,因为功高震主,秀吉对他很忌讳,说他只要有二十万石的封地就有实力夺取天下,于是他就宣布隐退,让儿子黑田长政即位。这样,秀吉倒是放了心,黑田家的封地也得到了扩大。

  海盗大名九鬼嘉隆也是因为受到秀吉的猜忌,所以才传位给儿子守隆,自己隐退的。但九鬼嘉隆在关原合战中,父子政见不一,据说那也是为了在不可预测的政治斗争中保存家族的痛苦选择,放在现在,这么做叫做“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他趁守隆不在,夺取了城池。但最后的结果是守隆拥护的德川家康胜利,所以九鬼嘉隆被迫自杀,但九鬼家族依然保留了大名的地位。

  象这样隐退的例子,在中国并不多,北魏的献文帝拓拔弘算一个,他在位的时候,冯太后掌握大权,宝座坐得很没趣,于是就让位给儿子拓拔宏,也就是后来改革汉化的孝文帝,自己称太上皇,移居崇光宫后,还要"国之大事咸以闻",最后被冯太后毒死。

  第三种则是发生内部政变,最出名的例子就是武田信玄赶走父亲晴虎,自立为大名。为了权力而父子相残,在世界各国都层出不穷,有的是暗杀,有的是明杀,有的是陈兵造反,比较起来,儿子让老子隐退,有个体面一点的结局,还是比较温情脉脉的。

  这样的例子几乎集中在唐朝,太宗逼高祖退位,中宗逼武则天退位,玄宗逼睿宗退位,肃宗是在玄宗西逃后在灵武即位,造成既成事实,玄宗不得已退居太上皇的。唐顺宗也是被迫退位,由宪宗即位的。

  西方古代的情况不清楚,但从《李尔王》的故事看,隐退的例子肯定也有。《乱》中秀虎隐退前让三个儿子折箭的故事,很明显来自毛利元就三箭之誓,但毛利家的一利两川精诚团结,完全是兄弟同心的模范,电影中一文字家的表现太令人失望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