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他们

靳德

普通会员
2007-08-06
1,134
0
0
卖水果的



初秋的傍晚,已经很冷了。
  广场上没有几个人。他袖着两只手,脚下是一个竹篮子,篮子里装着本地叫做“沙果”的水果,通红通红的。看见有人从跟前走过,他就小声嘀咕:“新鲜的沙果,刚从自家树上摘的。”从打扮上可以看出来,他是附近郊区的农民。
  忽然,广场上的几个摊位一阵骚动,大家搬起手边的东西四处逃窜。他慌张地拎起篮子,没跑几步,就被后面的人撵上,使劲夺他的篮子。他撕扯着,嘴里喊着,我不卖了还不行吗,我不卖了还不行吗?理着小分头的人不答腔,用穿着皮鞋的脚狠踹他的腿,迫使他撒手。他一个趔趄,“哗啦”一声,沙果撒了一地。小分头不依不饶地去踩那些水果,好像跟它们有多大仇似的。他拼命地推开小分头的腿,带着哭腔喊:“别踩了,别踩了。”
  我从广场上穿过,去超市里买东西,目睹了这一幕。半个小时以后我返回来时,见他还蹲在那里拾地上的沙果。偶尔有人从旁边经过,不注意踩了沙果,就发出“啪”的爆裂声。
  他大概有五十多岁。这样的岁数,应该是一个父亲。
  
拾破烂的

  市里搞了一次大检查,查获了很多假冒伪劣产品,有香烟、名酒、方便面以及影碟什么的。为了起到震慑作用,有关单位还特意搞了个集中销毁活动。那天是星期天,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到郊区某地。一位领导作了简短的发言,电视台也录了像。
  接下来就开始点火。火刚刚点着,忽然奔来很多衣衫褴褛的拾荒者,他们手里拿着耙子、篮子,争先恐后地拾着尚未被点着的假冒伪劣产品。这些人的样子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成语:火中取栗。
  电视台的记者很有新闻敏感性,拍下了拾荒者抢到东西后喜出望外的画面。从屏幕上看去,他们显得滑稽而愚蠢。其实,有一段内容被掩盖在画面下面。当时我也在场,见电视台的记者拦住一个老婆婆问:“老大娘,你不怕吃了这些过期的方便面得病吗?”老婆婆从兜里拿出一块干巴巴的馒头,十分不屑地对记者说:“你懂啥,什么过期不过期的,你比一比,这些东西比我吃的东西好多了。”
  
卖矿泉水的
 
我家在高速公路入口处。我上夜班,每天凌晨下班时,总能在家门口看到一个临时摊位。上面摆着矿泉水和香烟。看摊的有时是个年轻的少妇,有时是个小伙子。我猜他们可能是一对小夫妻。白天是见不到他们的,但是每天下班总能见到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深夜时分,进城的车辆都要经过这个出口,摊位就做这些人的生意。
  无论什么样的天气,他们总是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这里。天上飘雨的时候,摊主就打一把伞,来回踱步;刮风的时候,摊主就瑟缩在棉大衣里,盖住头和身子。我从出租车上下来,总能看到几个等活的出租车司机跟摊主闲聊,大家都很悠闲的样子。我偷偷替那对小夫妻算过账,一瓶矿泉水满打满算也就挣5毛钱,一盒香烟也超不过这个数。他们一个晚上能挣多少钱都是可以算出来的。
  有一次,我的同事做了个都市夜生活的选题。我就建议同事采访一下这对小夫妻,没准能挖出很新鲜的东西。同事托我先跟他们打个招呼。于是,下了班,我直奔看摊的小伙子,说:“我让记者采访一下你好吗?”小伙子愣了一下,紧张地说:“我明天就不摆了,明天肯定撤摊!”哦,他误解了,大概以为我是要曝光他的无照经营或者占道经营。我忙解释:“我们就是要表现一下都市人真正的生活,绝对不会影响你的生意。”谁知道他一听更紧张了,作势收拾东西要走。几个出租车司机过来帮腔:“你们这帮记者真是的,人家不偷不抢,就卖几瓶水挣点小钱,何必呢?有本事你们去揭大贪污犯!”得,越解释误解越深。我只好讪讪住嘴。
  第二天,那个摊位果然不见了,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出现。
  我好后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