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模式”的再度延续——简评《双面女友》

紫色枫扬

社区贡献者
2006-03-15
14,960
0
0


自《我的野蛮女友》上映以来,韩国影坛曾一度涌现出一批在风格乃至取名方面都与之相似的喜剧电影,而“野蛮”也被作为韩国情爱的一种模式受到追捧和推崇。但是坦诚而言,大部分跟风之作对于《野蛮女友》的借鉴并不成功,其原因之一在于任何模式化的复制都会面临审美疲劳的可能。因而仅仅用一种后现代的阐释方面将多种类型的影像风格糅杂到一起,或者仅仅从表面上将情爱过程中男女的支配地位进行颠倒,在前度经典的光辉映照下似乎很难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事实上,《野蛮女友》的成功除了它在角色关系配置上的颠覆突破和它的中西融合的后现代艺术情调之外,还在于其细腻微观而不乏深入的状态化叙事策略,以及其带有强烈人性化印记的影像形式和风格。虽然从整体上而言,《野蛮女友》是一部略带“无厘头”化的搞笑夸张的喜剧电影,但它在喜剧基调的情节中恰到好处地加入了悲剧性的因子,这种悲喜因素的结合不仅为视觉表现的野蛮状态给出了一个多情的理由,同时也在“爱情诊治”的母题中使影片获得了更深层次的语境肌理。女友的野蛮最终因为一段“无法从已逝男友的情感中解脱出来”的“心理悼念”得到了解释,并最终在另一段表面另类的情感中得到了还原,影片仍然是要强调野蛮背后的痴心和温柔。在一种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中追求传统爱情的表达,在一种欣赏性的嬉戏中轻触贫瘠的时代精神,这才是野蛮女友所蕴含的文化思考。
B.野蛮模式的再度延续
尽管《双面女友》没有明确地将自己归入野蛮系列的行列,但从人物关系的设定和影片叙事的整体结构来看,它无疑是野蛮模式的一种延续。有着情感创痛的女主角与笨拙憨厚的男主角在经历了种种戏剧体验之后最终实现了爱情,和《野蛮女友》一样属于“恋爱被阻碍”经典情节模式下“女子先为他室”的变种。略微不同的是,《双面女友》在悲喜因素的配合方面显得更为平衡,因而也必然在喜剧情节的表现张力上显得有所收敛。实际上,《双面女友》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成是对野蛮模式的一种解释和调整。
1.给野蛮找个温柔的理由。虽然野蛮模式中的女主角身上总是存在着某种被影像强化的“暴力”或“打骂”的野蛮属性,但这种野蛮绝非编导们有意颂扬的人格品质,因而基本上每一种野蛮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温柔的理由。这种理由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女主角对于感情的执著信仰,从而进一步解释着男主角对于该种野蛮的宽容和怜爱。《野蛮女友》中,那被结构为一种于特殊的心理伤痛语境下的行为逻辑,是女主角表达情感的别样方式。这种野蛮就好像因为喜爱而在对方手上轻轻咬下的牙齿印,是为了忘却曾经失爱的痛楚而有意重新塑造的情感凭证。只有接受这种表达方式,才能理解女主角过往的伤痛并开启重建爱情的可能性。而在《双面女友》中,野蛮的行为方式是女主角内心承受打击后分裂的多重人格中的一种,是一种受伤状态的显现。男主角通过对于这种异常人格的体察而进入对方的过去,并同样以一种理解、保护的姿态加入到伤痛的治愈过程中,并最终完成拯救。因而,作为野蛮的表象在野蛮模式中最终都会被还原成原先的温柔状态,而从野蛮向温柔的转变实际上也就是爱情的产生过程。
2.爱情的教育和诊治。由于每一种野蛮的背后都有一个多情的理由,于是野蛮模式中的爱情便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教育或者诊治方式。《野蛮女友》中这种爱情的诊治功能是随着结尾处影片对于女主角伤痛过去的揭示而揭示的,它不仅解释了喝酒施虐等野蛮手段用以麻醉自己的真实原因,同时也逆转式地为原本夸张的戏谑风格注入了感人的情感因素。而在《双面女友》中,这种诊治更为明显。与《野蛮女友》不同,《双面女友》中对于女主角的治疗包含着心理分析和情感渗透两种,但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却是统一的。女主角以温柔可人的安妮和好强偏激的哈妮两种虚假人格同时交替地出现在男主角的生活中,但这两种人格都是因为心理创伤而衍生出来的自我保护机制,都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正是在她以虚假的人格感受着简单的快乐与幸福并觉察到真正的自我正渐渐消失时,是九昌的爱成了她的指路灯,鼓励她重新面对伤痛的记忆和消解分裂的状态。因而由里与九昌的情感作为前者认识自己分裂状态的催化剂实际上成了心理治疗的一个关键步骤,因为只有能够清楚地面对自己的分裂才有可能告别分裂。在最后的催眠治疗中,九昌在海边假装灯塔的回忆成为由里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帮助她以一种温暖光明地方式完成了与过去伤痛割裂的最艰难的步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后的重聚做了逻辑上的铺垫。当然,这里的爱的诊治和教育并非仅仅针对野蛮的一方。和《野蛮女友》中由一个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年轻人转变为一个小友名气的网络作家一样,九昌也终于从“读了七年”的学校中毕业并如愿的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这种教育和诊治是相互的。
3.主观想象的叙事场景。在《野蛮女友》,导演曾经以一种带有荒诞色彩的实景化视觉表现手法重现了存在于女主角脑中的关于三个剧本的主观想象。这样做的目的在为情节制造一种卡通式的喜剧色彩的同时,也使得人物的主观想象与故事语境形成某种对应。剧本故事中女主角的性格设定符合女友当时的行为逻辑,而三个剧本故事不同的情节和主题也在某种层面上表现着女友内心的感受和逐渐告别伤痛的情感历程。因为,对她而言,剧本故事对于男人的反抗越是极端越能反映出现实中她对死去男友的怀念,而从拯救男友到活埋男友再到平静相处的故事结局也暗示着她本人即时的思维重点。而在《双面女友》中,对于安妮主观想象的视觉表现尽管内容有所不同,其目的却是一样的,即旨在表现出女主人公多重人格的分裂状态以及在这种状态中情感变化的细微表现。我们看到,无论是影像反射中安妮和哈尼的双重存在,还是由里对前男友抛弃自己另觅新欢的视觉想象,又或者是后来对男友遇难过程的回忆,导演都试图从由里的角度提示这种异常心理状态的存在。然而在这种提示中,却仍然有着较为细腻的变化。一开始哈尼和安妮之间的转变是突然而模糊的,渐渐的,这种变换变得容易识别起来。这不仅说明了九昌与由里间的熟悉和默契程度正在变深,同时也说明了由里正一步步走向走向认识自我这种分裂状态的时刻。当由里说叫安妮的名字就可以将她唤回来,当她问九昌有没有发现自己正在渐渐消失的时候……由里本人实际上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知觉和一定的控制能力。而当她重拾过去的记忆再一次出现在九昌家里,面对他有意的“恶心”时,她已经能够辨认自己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承认自己是安妮),而此时那个为了保护那个安妮人格而衍生出的野蛮哈尼实际上已经消失了。正因为此,她才能在清醒状态下做出离开九昌接受治疗的最终选择。很显然,主观想象的叙事场景在影片中是为了更好地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一点又恰恰说明了韩国电影导演在把握细致微观的状态化叙事方面的功力。
由于体裁的限制,我们不太可能在厚实感和纵深感方面对影片做出太多的要求。但作为野蛮模式的一种延续,《双面女友》算是一部观赏性较强的电影。


影片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