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女人最适宜结婚的年龄
现实中一成已婚人士目前的伴侣是“网恋”而来,2/3的人接受姐弟恋,婚前同居观念得到普遍理解和接受……由北师大心理学院、计世资讯和百合婚恋研究院联合撰写发布的《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日前出炉,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女性眼中最理想的男性结婚年龄推迟至31岁,而女性的结婚机会从25岁起逐年递减。
一、30岁左右男性最适宜结婚
这份《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自去年8月起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例调查,通过街头访问、深度面谈和互联网调查的方式,共计受访人群超过200万人。2006年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女性认为,23到26岁的男性是理想的结婚对象,而30岁左右的男士则仅被一半女性“看好”。
而到了2007年,30岁、31岁的男士的好感度竟骤增至80%,也就是说,8成左右的女性认为而立之年的男人最适宜结婚。
、25岁女性是最理想结婚对象
相比之下,理想的结婚年龄对女性比较残酷。大多数(65%)男士认为最理想的结婚对象是25岁的女性,从30岁起,她们的结婚机会就直线下降:30岁的时候,有25.5%的男士认为娶她还OK;35岁的时候,仅有12.5%的男士能够接受。
而男性就要轻松很多了,即使到35岁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愿意嫁给他,甚至40岁的“不惑男士”还有15.2%的女子来选择他。
尽管官方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男性总数高于女性,但现实中似乎“剩女”总是多于“剩男”。女性的适婚年龄通常比男性要短,“比如同样25岁,男性可以选择从十**到二十五六的女孩子,但25岁的女子很难去接受十**的男孩。”因此,女性受到的婚姻压力其实更大,现实中也多是为“嫁女儿”而操心的父母。
而工作和生活成本等因素造成的压力是造成男性宜婚年龄推迟的主要原因。并且男女对结婚的期望差距大,婚恋失序是不可逃避的现实。
适龄男女认为择偶最重要的前三条:人品性格、身心健康、经济实力。对恋爱史持宽容态度,61%的人认为有过几次恋爱无所谓,5%的人干脆没有谈过恋爱。对性经验也相对宽容:32%的人认为无所谓,29%的人选择“有一定经验”,18%的人表示“经验很少”,6%的人自称“经验比较丰富”,没有任何经验的仅占14%。婚前同居观念得到普遍接受: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的占46%,可以理解、有机会自己也会的占51%,不能理解、自己也不会的仅占4%。中国最大的3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中,通过街头拦截的方式调查显示,1204位已婚人士中,119人称与现在的伴侣是通过网络认识的。也就是说,10%的被访伴侣是通过网络认识的。其中,广州高于13%,北京超过12%,而上海仅为4.5%,地域差异非常明显。收入女高男低不被广泛接受:54%的人完全不能接受,25%的人勉强接受,仅21%的人能接受。
1、结婚3年内两成多夫妻“悔婚
调查发现,面对“如果你再重新生活一次,你认为你将会怎样”的问题,10.2%的丈夫选择会与“另一个人结婚”,12.3%的人选择“完全不结婚”,余下77.5%选择“与同一个人结婚”;而10.2%的妻子选择“与另一个人结婚”,14.3%的人选择“完全不结婚”,75.5%的人选择“与同一个人结婚”。根据统计结果,不能简单地证明有1/4的夫妻存在离婚的可能或有婚外恋的可能,中国夫妇的总体婚姻质量还是中上水平的。
2、性格相似者更容易相爱
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考察夫妻性格对婚姻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在28个性格方面中,夫妻之间竟然有27个显著相似,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相似者更容易相爱”的说法。
3、“男强女弱”婚姻满意度高
研究发现,“领导性”维度上分数高的男性与“领导性”维度上分数低的女性相结合,他们的婚姻满意度较高,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个性上强势的男性配上个性上弱势的女性,或者强势的女性配上弱势的男性,双方的婚姻满意度都较高。
4、收入与婚姻质量无显著关系
研究表明,丈夫、妻子个人的收入多少与其自身或配偶的婚姻质量并无显著关系,但家庭月收入的多少会影响到婚姻质量和婚姻满意度,而丈夫、妻子个人收入的多少却没有这种效应。
5、妻子学历高婚姻更美满
研究结果表明,妻子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丈夫的婚姻满意度显著高于妻子是大专以下学历的丈夫。
现实中一成已婚人士目前的伴侣是“网恋”而来,2/3的人接受姐弟恋,婚前同居观念得到普遍理解和接受……由北师大心理学院、计世资讯和百合婚恋研究院联合撰写发布的《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日前出炉,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女性眼中最理想的男性结婚年龄推迟至31岁,而女性的结婚机会从25岁起逐年递减。
一、30岁左右男性最适宜结婚
这份《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自去年8月起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例调查,通过街头访问、深度面谈和互联网调查的方式,共计受访人群超过200万人。2006年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女性认为,23到26岁的男性是理想的结婚对象,而30岁左右的男士则仅被一半女性“看好”。
而到了2007年,30岁、31岁的男士的好感度竟骤增至80%,也就是说,8成左右的女性认为而立之年的男人最适宜结婚。
、25岁女性是最理想结婚对象
相比之下,理想的结婚年龄对女性比较残酷。大多数(65%)男士认为最理想的结婚对象是25岁的女性,从30岁起,她们的结婚机会就直线下降:30岁的时候,有25.5%的男士认为娶她还OK;35岁的时候,仅有12.5%的男士能够接受。
而男性就要轻松很多了,即使到35岁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愿意嫁给他,甚至40岁的“不惑男士”还有15.2%的女子来选择他。
尽管官方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男性总数高于女性,但现实中似乎“剩女”总是多于“剩男”。女性的适婚年龄通常比男性要短,“比如同样25岁,男性可以选择从十**到二十五六的女孩子,但25岁的女子很难去接受十**的男孩。”因此,女性受到的婚姻压力其实更大,现实中也多是为“嫁女儿”而操心的父母。
而工作和生活成本等因素造成的压力是造成男性宜婚年龄推迟的主要原因。并且男女对结婚的期望差距大,婚恋失序是不可逃避的现实。
适龄男女认为择偶最重要的前三条:人品性格、身心健康、经济实力。对恋爱史持宽容态度,61%的人认为有过几次恋爱无所谓,5%的人干脆没有谈过恋爱。对性经验也相对宽容:32%的人认为无所谓,29%的人选择“有一定经验”,18%的人表示“经验很少”,6%的人自称“经验比较丰富”,没有任何经验的仅占14%。婚前同居观念得到普遍接受: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的占46%,可以理解、有机会自己也会的占51%,不能理解、自己也不会的仅占4%。中国最大的3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中,通过街头拦截的方式调查显示,1204位已婚人士中,119人称与现在的伴侣是通过网络认识的。也就是说,10%的被访伴侣是通过网络认识的。其中,广州高于13%,北京超过12%,而上海仅为4.5%,地域差异非常明显。收入女高男低不被广泛接受:54%的人完全不能接受,25%的人勉强接受,仅21%的人能接受。
1、结婚3年内两成多夫妻“悔婚
调查发现,面对“如果你再重新生活一次,你认为你将会怎样”的问题,10.2%的丈夫选择会与“另一个人结婚”,12.3%的人选择“完全不结婚”,余下77.5%选择“与同一个人结婚”;而10.2%的妻子选择“与另一个人结婚”,14.3%的人选择“完全不结婚”,75.5%的人选择“与同一个人结婚”。根据统计结果,不能简单地证明有1/4的夫妻存在离婚的可能或有婚外恋的可能,中国夫妇的总体婚姻质量还是中上水平的。
2、性格相似者更容易相爱
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考察夫妻性格对婚姻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在28个性格方面中,夫妻之间竟然有27个显著相似,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相似者更容易相爱”的说法。
3、“男强女弱”婚姻满意度高
研究发现,“领导性”维度上分数高的男性与“领导性”维度上分数低的女性相结合,他们的婚姻满意度较高,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个性上强势的男性配上个性上弱势的女性,或者强势的女性配上弱势的男性,双方的婚姻满意度都较高。
4、收入与婚姻质量无显著关系
研究表明,丈夫、妻子个人的收入多少与其自身或配偶的婚姻质量并无显著关系,但家庭月收入的多少会影响到婚姻质量和婚姻满意度,而丈夫、妻子个人收入的多少却没有这种效应。
5、妻子学历高婚姻更美满
研究结果表明,妻子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丈夫的婚姻满意度显著高于妻子是大专以下学历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