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辩:捐款排行变道德标尺?

zzb1983

普通会员
2006-03-05
2,654
0
0
汶川大地震把一些名人、名企不知不觉被推到了舆论的浪尖,许多人将他们的捐款数目作为衡量爱心的一个指标,质疑“某某某怎么捐得那么少”,网上冒出了一些所谓的企业、富豪“捐助榜”和“铁公鸡排行”,甚至还出现了“没有良心”这样激烈的指责。




  5月16日,德国波鸿的中国留学生在波鸿鲁尔会议中心外为四川地震灾民募捐。当日,近百名中国留学生和当地华侨社团成员在波鸿为中国地震灾民举行募捐活动。  




  5月17日,一名小女孩在活动上捐出自己的零花钱。 当日,乌鲁木齐市文联和新疆慈善总会在乌鲁木齐人民广场举办了一场赈灾义演,新疆广大演艺界人士积极响应。在演出现场,募捐活动得到群众的热烈支持。

  大家按照企业或者名人们的名气与我们想象力范围内所猜测有钱程度,才推断他们的捐款数额是否合理,以至于在很大范围内形成了对其中一些我们认为捐的过少的企业或明星的道德声讨。捐款排行是否可以变成道德标尺?这些企业和名人,谁是自愿的,谁是被逼的?良心,是被逼出来的么?

  但是,在没有获得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指责是否太草率了?仅凭捐款数去衡量良心是不是有偏激之嫌?在质疑别人道德水准的时候,一些过分的指责、强迫别人捐款的举动是否也有失道德规范呢?

  名人名企捐款屡被批

  姚明是许多国人的骄傲,这位火箭队的中锋连续五年位居福布斯中国名人财富排行榜榜首。



据报道,2007年他挣了5500万美元,而他给地震灾区的第一笔捐款为50万元人民币。批评的声音立刻出来了,有人认为50万元对姚明来说,只是零花钱,他照一张投篮的照片所得的收入都比这个高。刘翔与教练开始捐出50万元,也受到不少网民的指责。

  在一家颇有名气的网络社区里,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余秋雨也成了被攻击目标。一开始没有他捐款的消息时,有人批评他“一毛不拔”。而当余秋雨和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公司董事长黄育海带领员工捐款6万元,10万元的图书,还将捐款20万元建设“秋雨九久希望小学”后,又有人说他捐得太少,且不应该以自己名字给学校命名,是在“借地震扬名”。

  著名地产企业万科在地震当天宣布捐助220万元。引发了网友对于捐款数额过低的质疑。去年,万科销售额排名内地房地产企业第一,超过523亿元,净利超过48亿元,此次捐赠的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

  某报用“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暴赚4700亿捐款不到 4000万”这样的标题表达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满,被多家网站转载。

  前段时间还有一条手机短信非常典型,名为在中国发大财而又不在地震中捐款的“国际铁公鸡”,诺基亚、麦当劳、三星、一汽和丰田汽车等等榜上有名。短信最后呼吁大家“记住这些公司:这是没有良心的企业!”

  甚至连香港富豪李嘉诚以1亿3000万元巨款名列个人捐款排行榜榜首,也有人说这些钱不过是当年李嘉诚为赎回其子李泽钜而向绑匪交付赎金的十分之一。

5月17日,社会各界正在为赈灾义演中为灾区捐款。当天,重庆市在朝天门广场举行“我们一家人”赈灾义演,为灾区捐款4000多万人民币。

  舆论重压下“强扭出的瓜?”

  部分群众的批评一经网络放大后,立刻成为强大的舆论压力。5月20日,万科突然宣布将在净支出额度人民币一亿元以内参与灾区重建工作,为纯公益性质。5月21日,王石还接受凤凰卫视采访专门解释:万科每年股东大会授权的做公益活动的费用是1000万,我们做低收入住宅2008年度的是拨了500万,冰雪赈灾是100万,后来又拨了一次200万,实际上只剩下授权的200万,我们把这200万元都捐出去了。



我看法是不提倡去攀比,也不提倡高调。但这显然损伤了网友很多的赈灾热情。

  有网友对万科的“一亿元救灾”行为评论:强扭的瓜也甜。

  似乎被“强扭”的人还不止王石一个。在5月12日地震发生当晚,盛大互动娱乐有限公司捐出100万元。但是,曾经荣膺“中国首富”的陈天桥及盛大公司却仍遭到了民众的质疑,于是盛大在灾后5天内连续5次追加直至5月16日公司捐款总额从100万元飙升到了1000万元。公司还发动用户、员工、全球合作伙伴捐赠了300万元。

  姚明也在“要记得你还是中国人”的质疑声中,将捐款提高到了200万元;刘翔在捐50万元后,也再追加了300万元捐款。

5月17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华侨华人在迪拜中国商品分拨中心(龙城)为中国地震灾区捐款。




  5月20日,合肥市某幼儿园师生将捐款送到安徽省红十字会。

  “捐款排行”怎背“道德标尺”重担

  面对祖国所经受的如此惨烈的一场大灾,哪个中华儿女能不动情,能不痛心?当大部分的普通百姓已经捐款捐物献血,深感自身力量微薄时,自然希望有钱人,有钱的企业能够大手笔地拿出捐款来,让灾民能更快地渡过苦难迎来新生。如此一来,自己焦灼的心也能稍许平复,得到稍许安慰。当群众发现自己寄托希望的诸名人名企没有捐出如自己所愿相当的数目时,焦灼和不满自然就爆发出来。




  但首先这种批评应该建立在信息真实和全面的基础上,否则就可能伤害为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做出了巨大努力的企业,使他们蒙受误解。比如所谓诺基亚等一些登上“国际铁公鸡”排行榜的企业后经查证其实许多企业捐款均超千万。

  一些网民表达了看法。“有些富人出于各种顾虑,不乐意因大笔捐款而露富,可能通过匿名捐款帮助灾区。这样肆意攻击,捐助的企业会怎么想?”

  其次,我们也需要理性地思考,仅仅从捐款数去衡量良心是不是有偏激之嫌?

  一篇署名“张鸣”的文章写到:捐款是对灾区灾民的心意,多一点固然好,但也要量力而行,把心意表达出来就行。有钱也罢,无钱也罢,只要献出自己认为合适的贡献,就表达了心意,一元不少,一亿不多。别人用不着说三道四,好像非逼着某些人捐到某个数目才行似的。毕竟,捐款是自愿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公益,不是对富豪的清算。

  另一方面,在质疑别人道德水准的时候,一些过分的指责、强迫别人捐款的举动是否也不是道德君子应该有的行为?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资助他人的时候,同样捐出的还有救人济世的美德,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牵挂,这才能让灾区群众得到巨大的心灵安慰。有网友说得好:我认为,自愿才是显示爱心,强迫的时候,你使爱心变质了。

  一篇署名“于泽远”的评论称:从某种意义上说,谴责别人捐款不多实际是在逼人行善,是在以道德的名义蹂躏道德。

  在大灾面前,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出一份力,但同时,大灾面前更要有大义。当看到山祠村受灾村民不仅拒收救灾款,还再捐3772元帮助其他地区娃娃们重新读书的时候;当看到灾区孩子们给日本救援队送水和糕点的时候;当看到映秀镇的大娘马玉芳说“你们记者大老远地跑来关心我们,不能要你们的钱”的时候,谁会认为这些可爱的百姓接受“强迫”得来的捐款,能安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