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的精彩语录

zzb1983

普通会员
2006-03-05
2,654
0
0
和漂亮的女人握握手,和深刻的女人谈谈心,和成功的女人多交流,和普通的女人过日子.



1.善和爱是一种自身需要——自塑生命的需要。善和爱拆除了生命的局促藩篱,既通了向外吞吐的江道,使生命从紧张敏感而走向舒展自由;
善和爱改变了自身的生存目的,使生命结束了自耗状态而物我两忘,意气风发;
善和爱优化了个人和群体的生命环境,使自己对世界对人类增加了乐观和信心;
善和爱为照亮别人而磨砺了自己的生命光泽,温煦而又晶莹,提升了被欣赏,被审美,被趋近的可能。
而且,善和爱永远是互相的事,因此必然是自由互通,信心互增,光辉互照,生命的精彩自塑变成了一个整体氛围,这几乎就是天堂的降临。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善和爱提出了过于纯粹,过于苛刻的标准,并以这种标准吓退了自己和别人。
善和爱,未必纯粹,也很难纯粹。有心就好,起步就好,即便只有一分也好。
旁:善和爱是一种人格超脱与升华。《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中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2.世间友情只是欣喜擦边,只是偶然相逢,只是心意聚合,只是局部重叠,只是体谅相助,只是因缘互尊。这么说有点扫兴,但与真实更加接近。如果较早地选择告诉学生们,他们在友情问题上的巨大失落,诸般极端,种种变态,就有可能避免。
我看到,被最美的月光笼罩着的,总是荒芜的山谷。
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拥着的,总是友情的孤儿。
我看到,最兴奋的晚年相晤,总是不外于昔日敌手。
我看到,最怨忿的苍老叹息,总是针对着早年的好友。
我看到,最坚固的结盟,大多是由于利益。
我看到,最决绝的分离,大多是由于情感。
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战。
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
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的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无知的彩笔描画着,越描越淡。
我看到,最早到临终床前的,总是小人。
我看到,最后被告知噩耗的,总是挚友。
对友情问题的简要总结:
一  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两者不可颠倒;
二  人的一生要接触很多人,因此应该有两个层次的友情:宽泛意义的友情和严格意义的友情。没有前者未免拘谨,没有后者难于深刻;
三  宽泛意义的友情是一个人全部履历的光明面。它的宽度与人生的喜乐程度成正比。但不管多宽,都要警惕邪恶,防范虚伪,反对背叛;
四  严格意义的友情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寻找的精神小村落,寻找途中没有任何实利性的路标。在没有寻找到的时候只能继续寻找,而不能随脚停驻。因此我们不宜轻言“知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安于宽泛意义上的友情,反而彼此比较自在;
五  一旦获得严格意义的友情,应该以生命来濡养。但不能因珍贵而密藏于排他的阴影处,而应该敞晾于博爱的阳光下,以防心理暗箱作祟。
旁:所以对于真正的友情也只能期待,不能强求。这个社会人很多,能真正成为朋友的人却不多。
3. 顾贞观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潺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旁:动容~~表达了一种人间至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规形态。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岁月、庸常岁序。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的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旁:生活中,我们会企图用眼泪,用诋毁美好,毁灭健康,走向极端这些痛苦的方法打动人,教育人。殊不知,我们起步的一瞬间就错了。
5.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旁:成长是明白了许多事,成熟是明白了许多事但不说。但愿......
6.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某个地方,如果曾经留下过王侯钟鼎、将军营寨或名士茶席,此刻却只剩颓垣碎瓦、荒草冷月,中国文人一旦知道大多会找去,而且产生着魔般的感动。这种感动常常连心理程序、凭借词汇也完全相同,可见是一种集体症候。
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表明,中国文人在整体上倾向于历史体验,既迷醉于感同身受的历史幻想,又迷醉于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只可惜历史太长,步子太慢,循环太多,经常同义反复,不能不满心徒叹无奈,满嘴陈词滥调。
旁:中国文人群体性人格在凸显之余,又呈现一边倒的姿态。我不是文人,更无权无资格对此作任何评论,大家之间的“拆台”也是心虚胆怯的表现。
后记:余秋雨的文字在我看来是充满人生感悟与哲理的,太多好的语言,并没能一一摘录,因为图书馆的书该还了,选择了几段在此。而网上一搜,发现文字不全,很多精彩的部分都被省略了,真可惜。
雁过无痕,叶落无声,关于余秋雨人格、作品的批判终会沉淀,我们也能在一种等候与淡漠中静静品味语言、人生,看遍世间沧桑,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