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评选结果,笔者甚感意外。虽然“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早就有做秀的嫌疑,但像今年这个“秀”法却是谁也想不到的。
“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
作者 姜伯静
季羡林老人“摘帽”的“壮举”过去还没有多长时间,又被戴上一顶高帽: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据央视报道,历时两个多月的评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经结束,著名学者季羡林、慈善家霍英东等位列“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之列(2月26日央视《感动中国》)。——相关新闻: 央视一套播出“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看到这个评选结果,笔者甚感意外。虽然“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早就有做秀的嫌疑,但像今年这个“秀”法却是谁也想不到的。让季羡林“感动中国”,套用今年的一句流行语,你们这些评委也“太有才了”。
季羡林老人做为一位出色的梵文学者在中国语言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散文等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可以让他跻身于作家的殿堂,在这个文化缺钙的年代称其为“大师”虽然有些勉为其难但也可以让人勉强接受。不过,让他“感动中国”,这不是难为他老人家吗?
老人的学识与人格谁也不能否认,说他可以做为学界典范可以,说他可以做为后学者的楷模也不过分,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感动了学问界。但是,他绝对没有“感动中国”的能力。“感动”的标准虽然不一,但多少也有一个范围。除了读书人,有几个知道这位老先生的?与霍英东先生的慈善义举、独臂英雄的震天精神相比,我实在不明白这位九十多岁老人靠什么感动了中国。在这里我并无对老人不敬之意,因为“感动中国”的帽子是别人硬加的,肯定与他本人无关。
我不清楚那二百万张“有效选票”来自何方,但我会算二百万与十三亿的比例;我不清楚于丹、阎肃、王晓晖、张瑞敏、易中天、杜玉波等43人的推选委员会究竟起到一个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三国》、《论语》不能当饭吃。
季羡林曾经说过他“这辈子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不知道看到别人如此供奉自己他会有什么感觉。
“感动中国”其实早就俗不可耐了,你把它和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它也不会高雅起来。不把功夫下在干实事上,却把脑瓜儿用在做秀上,我只能说:让季羡林“感动中国”,您也太有才了。
“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
作者 姜伯静
季羡林老人“摘帽”的“壮举”过去还没有多长时间,又被戴上一顶高帽: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据央视报道,历时两个多月的评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经结束,著名学者季羡林、慈善家霍英东等位列“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之列(2月26日央视《感动中国》)。——相关新闻: 央视一套播出“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看到这个评选结果,笔者甚感意外。虽然“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早就有做秀的嫌疑,但像今年这个“秀”法却是谁也想不到的。让季羡林“感动中国”,套用今年的一句流行语,你们这些评委也“太有才了”。
季羡林老人做为一位出色的梵文学者在中国语言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散文等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可以让他跻身于作家的殿堂,在这个文化缺钙的年代称其为“大师”虽然有些勉为其难但也可以让人勉强接受。不过,让他“感动中国”,这不是难为他老人家吗?
老人的学识与人格谁也不能否认,说他可以做为学界典范可以,说他可以做为后学者的楷模也不过分,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感动了学问界。但是,他绝对没有“感动中国”的能力。“感动”的标准虽然不一,但多少也有一个范围。除了读书人,有几个知道这位老先生的?与霍英东先生的慈善义举、独臂英雄的震天精神相比,我实在不明白这位九十多岁老人靠什么感动了中国。在这里我并无对老人不敬之意,因为“感动中国”的帽子是别人硬加的,肯定与他本人无关。
我不清楚那二百万张“有效选票”来自何方,但我会算二百万与十三亿的比例;我不清楚于丹、阎肃、王晓晖、张瑞敏、易中天、杜玉波等43人的推选委员会究竟起到一个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三国》、《论语》不能当饭吃。
季羡林曾经说过他“这辈子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不知道看到别人如此供奉自己他会有什么感觉。
“感动中国”其实早就俗不可耐了,你把它和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它也不会高雅起来。不把功夫下在干实事上,却把脑瓜儿用在做秀上,我只能说:让季羡林“感动中国”,您也太有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