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几张一路上的建筑
西营盘综合大楼(很多港片里有在这里取景哦~~)
香港大学(港大)是本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香港大学于《英国泰晤士报》2005年的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四十一位。
港大于一九一一年正式成立,前身为香港西医书院。成为香港的首间大学,亦是当时英国在亚洲的唯一大学。大学的招生对象除本地华人和外国人外,还包括来自中国各地和东南亚的学生。当时很多华人也经香港移居欧洲、美国和世界各地,所以香港双语教育的影响力足以延伸到海外。今天的港大始终坚持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发展到现在共有十所学院,包括: 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学院
本部大楼是香港大学的首座建筑物,可算是大学萌芽的土壤。1910年大楼举行奠基仪式,1912年3
月11日正式启用。
香港大学能够成立,归功于港督卢押﹙Frederick Lugard)和居港50年的富商么地(Hormusjee Navrojee Mody)。1908年1月17日,卢押在圣士提反书院的致词中提出创办香港大学,促使么地答应捐款150,000元,资助兴建大学的教学楼。
当时曾建议多处校址,包括太平山区雅丽氏医院旁边和坚道等地段。经过一轮表决后,通过由卢押提出的般咸道与薄扶林道交界的位置。
本部大楼自建成后,一直屹立至今,成为香港大学的标志。
内部
走廊
会议室
邓志昂楼
邓志昂楼是中文系的上课地点。中文课程亦增至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三科。1950年代初,中文系迁回本部大楼与其它文学院系会合。自邓志昂楼启用至1962年止,每年中文系毕业生的名字均刻在邓志昂楼入口处两旁的木匾上,至今还清晰可见。邓志昂楼现时由亚洲研究中心专用。邓志昂楼在大学校园内可算别树一格。它的石牌坊、门楼、奠基石上原来应刻英文字母“u”的地方都改用“v”。拉丁文中“u”、“v”两个字母通用,是1920至30年代流行的风格。但为何全校只有邓志昂楼出现这个情况,就无从推敲了。1995年9月15日邓志昂楼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音乐系
英皇书院(中学部)
仪礼堂和月明泉
柏立基学院
从山顶的步行径俯瞰,可以看见蓝瓦顶的柏立基学院,这是一座研究生宿舍,到访学者亦可短暂租住。柏立基学院以瓦顶、回廊、拱门等独特中式建筑在校园内鹤立鸡群。1967年1月学院由邓肇坚、梁耀、伍时畅资助建成﹔1974年3月曾经扩建
冯平山楼
1932年12月14日冯平山楼启用,它标志着冯平山对大学的美意。除了献金建楼外,冯平山还拨款为大学购 置中文藏书,因此大学的中文图书馆以“冯平山图书馆”命名,一直沿用至今。1953年中国艺术及考古学陈列所于冯平山楼内成立,负起教学和研究的作用,并经常举行展览。1961年图书馆大楼建成,冯平山图书馆的藏书全部迁往图书馆,冯平山楼遂成为展览场馆,易名“冯平山博物馆”,1964年1月31日起向公众开放。
图书馆大楼
1961年大学的首座图书馆大楼落成。在启用前,中文藏书都存放在冯平山楼,其它藏书则安置在本部大楼。图书馆大楼启用后接收全部藏书,当时建成的部份即现时的图书馆旧翼,共四层,1969年才加建五、六楼两层。1991年新翼建成启用,与旧翼相连,共享电梯大堂,地下设演讲室,其中包括1999年命名的“许盘卿讲堂
孙中山先生和香港的关系密切,他的中学教育,部份在香港接受,而大学阶段(1887-1892),则在香港大学前身香港西医书院渡过。投身革命后,孙中山曾多次到港,并以香港为策划反清起义的基地。1923年2月,孙中山最后一次到港,曾在香港大学演讲说:「从前人人问我:『你在何处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吾今直言答之革命思想系从香港得来。」 为了介绍孙中山先生与香港的密切关系,香港大学图书馆整理了这个数据库,利用图片、文字批注和其它相关数据,以说明孙中山在香港之活动事迹。
其实香港大学的校园区很大 我去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校园本部座落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罗便臣道以西、龙虎山以北,占地约16公顷。医学院现时位于香港玛丽医院对面的沙宣道罗富国教育学院原址。牙医学院及教育学院言语及听觉科学学部位于西营盘的菲腊牙科医院内。另有位于新界的嘉道理农业研究所及香港石澳鹤咀的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
还有一条有趣的条例,《大学条例》(The University Ordinance) 规定大学校监为香港的总督,即主权移交后的香港行政长官,目前大学校监为曾荫权。
[s: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