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cz23642679
游客
大学与中学时期的学习相比,的确有许多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学阶段,我们一般只学习十门左右的课程,老师主要讲授的是一般性基础知识。而大学四年需要学习的课程有四十多门,每一个学期学习的课程都不相同,内容多,学习任务远比中学重得多。在学习方法上,中学时期。只要跟着老师走就可以了,而大学老师的教学是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有的老师一节课讲两三个章节,进度很快,听课的同学连翻书都来不及。
这样的学习新生一开始都有点不适应,所以大一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在中学时,我们也会自学,但那不过是预习和复习,也就是预习后面的和复习前面的。可大学里的学习,与高中最大的区别在于,机械记忆和被动学习减少,很多是需要靠自己个人的思考和分析。
我在英语系读书前一两年,更多时候是在加深英语语言能力,也就是听、说、写的能力。当然,我们也需要学习更复杂的英语语法和语言现象。这样,才可能保证通过英语专业四级的考试。
记得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大家一边背单词,一边开始狂练听力。也许你想象不到,在那个时候,大家有的只是非常费电池的随身听,很笨重的磁带,还有黑盒子收音机,每一次学习时总要费力去寻找并不太清楚的BBC和VOA频道。而现在,网上会有各种原版英文资源,MP3便宜且好用,一切都这么方便,所以现在的学习条件真的比我们那个时候好多了。
在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很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所有大一新生每天上午7点必须早锻炼—长跑。路线是从小南门跑到西大门,在小南门领一张票,跑到西门换成另一种票,到学期末必须收集几十张票。这是我进入大学后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因为可以有一段固定的时间既听英语,同时又完成了锻炼任务,一举两得。英语系的同学一大早都清一色戴着耳机、手里拿着收音机或者随身听,一边跑步一边听VOA或BBC的英语广播。
后来我发现不光是英语系,绝大多数同学都一样头上挂着耳机跑步。他们头挂着耳机当然也是在听英语。当时我就想,整个大学的学生都这样苦学英语,那我们英语系学生怎么办?当然这个念头只是一闪,并没有想太多。
一个学期下来,我的学习向着良好的方向行进,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升大二时,我向父母汇报了我大一下学期的英语成绩:精读91分,听力80分,泛读88分,语音87分……平均成绩86.4分,在系里应该排在第11名。当时我的心情很不错,因为我进步了,而且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这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那时我的目的是想争取拿奖学金。可我知道这还差一点,必须再前进几名。
但就这几名之差,成了一个无法突破的瓶颈。大学里的学习,并不是付出越多成绩就越高的,更要讲究学习方法。但每个人的方法又是不一样的,你别企图从别人那儿获得什么捷径,你只能自己去摸索,去尝试。而且专业的不同,你学习的课程难度也会不同,同一科目教材都有难易程度之分。打个比方,你读的是金融类专业,那么你学的金融知识比起经济类专业所学的金融知识要难得多。
大家都知道,大学学习需要修满学分,学分满了才能毕业。对于必修课程,自然是要学的;而选修课程,就要看你的兴趣和时间了。选修得多,学分倒是提前拿到了,但时间安排会比较紧。选修课程,除了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老师也是重要的因素,具体包括老师上课的水平、个人魅力、严厉程度以及最终评分的慷慨程度,等等。
大二的时候,教我们英语的是两个外国教师,一名来自美国,一名来自英国,各教半个班。两位老师都非常受同学欢迎,但在期末给分的时候,标准却完全不一样。美国南京办,证老师给分基本在95分上下,而那位英国老师,却只在85分上下。要知道,在学风很正的北大英语系,这种分数差异是很大的。对此,大家都很无奈。我正好在那位英国老师的班上,很吃亏,但只能认了。
不过当时,选修课并不是那么多,选择空间其实有限,我也无所谓在这方面讨巧,我觉得学习还是要来得实在点为好。事实上你学习好不好,在哪个水准上,自己心里是有数的。譬如学英语,你不多花一分工夫,你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譬如学数学,你不真正理解题义,解开它,攻克它,也是很难获得高分的。如果在大学学习只求毕业,那是比较容易的。但我们想要给自己定一个较高的目标,那就不能办毕业证马马虎虎糊弄过去。
对我们文科生而言,如何平衡学精专业课与扩充知识面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要注意所学知识的延伸性,比如学到某个章节,再围绕该章节,涉猎与它相关的知识。遇到这种情况我便去图书馆查找相关书.籍来看,这样学习也容易产生兴趣。我们英语系大一的必修课就有《精读》、《应用文写作》,选修课里有《西方文明史》、《希腊罗马神话》,如果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这些课程到考试前突击背一下就行了;可是你要想学得深透一点,最好还是找一些相关书籍看看,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是大有好处的。
这样的学习新生一开始都有点不适应,所以大一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在中学时,我们也会自学,但那不过是预习和复习,也就是预习后面的和复习前面的。可大学里的学习,与高中最大的区别在于,机械记忆和被动学习减少,很多是需要靠自己个人的思考和分析。
我在英语系读书前一两年,更多时候是在加深英语语言能力,也就是听、说、写的能力。当然,我们也需要学习更复杂的英语语法和语言现象。这样,才可能保证通过英语专业四级的考试。
记得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大家一边背单词,一边开始狂练听力。也许你想象不到,在那个时候,大家有的只是非常费电池的随身听,很笨重的磁带,还有黑盒子收音机,每一次学习时总要费力去寻找并不太清楚的BBC和VOA频道。而现在,网上会有各种原版英文资源,MP3便宜且好用,一切都这么方便,所以现在的学习条件真的比我们那个时候好多了。
在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很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所有大一新生每天上午7点必须早锻炼—长跑。路线是从小南门跑到西大门,在小南门领一张票,跑到西门换成另一种票,到学期末必须收集几十张票。这是我进入大学后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因为可以有一段固定的时间既听英语,同时又完成了锻炼任务,一举两得。英语系的同学一大早都清一色戴着耳机、手里拿着收音机或者随身听,一边跑步一边听VOA或BBC的英语广播。
后来我发现不光是英语系,绝大多数同学都一样头上挂着耳机跑步。他们头挂着耳机当然也是在听英语。当时我就想,整个大学的学生都这样苦学英语,那我们英语系学生怎么办?当然这个念头只是一闪,并没有想太多。
一个学期下来,我的学习向着良好的方向行进,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升大二时,我向父母汇报了我大一下学期的英语成绩:精读91分,听力80分,泛读88分,语音87分……平均成绩86.4分,在系里应该排在第11名。当时我的心情很不错,因为我进步了,而且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这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那时我的目的是想争取拿奖学金。可我知道这还差一点,必须再前进几名。
但就这几名之差,成了一个无法突破的瓶颈。大学里的学习,并不是付出越多成绩就越高的,更要讲究学习方法。但每个人的方法又是不一样的,你别企图从别人那儿获得什么捷径,你只能自己去摸索,去尝试。而且专业的不同,你学习的课程难度也会不同,同一科目教材都有难易程度之分。打个比方,你读的是金融类专业,那么你学的金融知识比起经济类专业所学的金融知识要难得多。
大家都知道,大学学习需要修满学分,学分满了才能毕业。对于必修课程,自然是要学的;而选修课程,就要看你的兴趣和时间了。选修得多,学分倒是提前拿到了,但时间安排会比较紧。选修课程,除了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老师也是重要的因素,具体包括老师上课的水平、个人魅力、严厉程度以及最终评分的慷慨程度,等等。
大二的时候,教我们英语的是两个外国教师,一名来自美国,一名来自英国,各教半个班。两位老师都非常受同学欢迎,但在期末给分的时候,标准却完全不一样。美国南京办,证老师给分基本在95分上下,而那位英国老师,却只在85分上下。要知道,在学风很正的北大英语系,这种分数差异是很大的。对此,大家都很无奈。我正好在那位英国老师的班上,很吃亏,但只能认了。
不过当时,选修课并不是那么多,选择空间其实有限,我也无所谓在这方面讨巧,我觉得学习还是要来得实在点为好。事实上你学习好不好,在哪个水准上,自己心里是有数的。譬如学英语,你不多花一分工夫,你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譬如学数学,你不真正理解题义,解开它,攻克它,也是很难获得高分的。如果在大学学习只求毕业,那是比较容易的。但我们想要给自己定一个较高的目标,那就不能办毕业证马马虎虎糊弄过去。
对我们文科生而言,如何平衡学精专业课与扩充知识面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要注意所学知识的延伸性,比如学到某个章节,再围绕该章节,涉猎与它相关的知识。遇到这种情况我便去图书馆查找相关书.籍来看,这样学习也容易产生兴趣。我们英语系大一的必修课就有《精读》、《应用文写作》,选修课里有《西方文明史》、《希腊罗马神话》,如果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这些课程到考试前突击背一下就行了;可是你要想学得深透一点,最好还是找一些相关书籍看看,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是大有好处的。